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与市场论文--市场论文--商业心理学、市场心理学论文

服务质量和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行为意向的影响--以打车软件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6页
        1.1.1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第12-13页
        1.1.2 打车软件的发展第13-15页
        1.1.3 移动互联网服务下的服务质量研究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 研究创新点第19-21页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第21-47页
    2.1 服务质量第21-29页
        2.1.1 服务质量的定义第21-22页
        2.1.2 服务质量的模型与测度第22-25页
        2.1.3 线下服务质量的测量第25-26页
        2.1.4 线上软件服务质量的测量第26-29页
    2.2 感知价值第29-37页
        2.2.1 感知价值的概念第29-31页
        2.2.2 感知价值的测量维度第31-35页
        2.2.3 在线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因子第35-37页
    2.3 行为意向第37-44页
        2.3.1 顾客行为意向的概念第37-39页
        2.3.2 移动互联网下顾客行为理论模型第39-44页
    2.4 服务质量、感知价值与行为意向的关系第44-47页
        2.4.1 服务质量与感知价值的关系第44-45页
        2.4.2 感知价值与行为意向的关系第45-46页
        2.4.3 服务质量与行为意向的关系第46-47页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第47-50页
    3.1 模型框架第47页
    3.2 研究假设第47-50页
        3.2.1 线上打车软件服务质量、线下乘车服务质量与消费者感知价值第47-48页
        3.2.2 消费者感知价值和消费者行为意向第48-49页
        3.2.3 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的影响第49-50页
第四章 问卷设计及前测第50-59页
    4.1 问卷设计第50-54页
        4.1.1 服务质量量表的选取第50-52页
        4.1.2 感知价值量表的选取第52-53页
        4.1.3 行为意向量表的选取第53-54页
    4.2 问卷前测第54-59页
        4.2.1 前测问卷的分析方法第54-55页
        4.2.2 前测问卷的结果第55-59页
第五章 实证分析第59-91页
    5.1 样本来源第59页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59-63页
        5.2.1 样本对象描述性统计第59-60页
        5.2.2 打车软件使用情况的描述性统计第60-62页
        5.2.3 量表各题项的描述性统计第62-63页
    5.3 信度分析第63-64页
    5.4 因子分析第64-70页
        5.4.1 线下乘车服务质量的因子分析第64-66页
        5.4.2 线上打车软件服务质量的因子分析第66-68页
        5.4.3 感知价值的因子分析第68-69页
        5.4.4 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因子分析第69-70页
        5.4.5 基于因子分析结果的模型及假设修正第70页
    5.5 相关性分析第70-73页
        5.5.1 线下乘车服务质量与感知价值以及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第71-72页
        5.5.2 线上打车软件服务质量与感知价值以及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第72-73页
    5.6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第73-84页
        5.6.1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第73-76页
        5.6.2 结构方程模型的第一次修正第76-81页
        5.6.3 结构方程模型的第二次优化第81-82页
        5.6.4 最终模型分析结果第82-84页
    5.7 实证结果第84-89页
    5.8 实证研究结果对管理实践的启示第89-91页
        5.8.1 提高软件服务质量第89-90页
        5.8.2 提高线下服务质量第90-91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未来展望第91-94页
    6.1 主要结论第91-93页
    6.2 未来展望第93-94页
        6.2.1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第93页
        6.2.2 研究展望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2页
附录第102-104页
后记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最优货币政策的动态规划模型及数值解法
下一篇:符号学视角下的《大众》画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