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8-32页
    1.1 研究主题及范围第18-21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8-19页
        1.1.2 主题的界定第19-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第21-25页
        1.2.1 社会科学学科关于彝族人文历史的研究第21-23页
        1.2.2 建筑学领域对彝族聚落与建筑的研究第23-25页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第25页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第25-29页
        1.3.1 研究意义第25-27页
        1.3.2 研究方法第27-29页
    1.4 论文探新第29-32页
2 彝族建筑的人文历史背景第32-64页
    2.1 彝族建筑文化的民族学背景第32-46页
        2.1.1 民族渊源与氐羌文化特征第32-35页
        2.1.2 家支制度与原始宗教信仰第35-37页
        2.1.3 民族审美与独特民风民俗第37-39页
        2.1.4 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表现第39-46页
    2.2 彝族聚居区的历史发展背景第46-62页
        2.2.1 神话传说反映的居住形式演化第47-49页
        2.2.2 部落迁徙融合与古聚居区拓展第49-53页
        2.2.3 南诏势力的兴起与古代城建活动第53-57页
        2.2.4 民族交流融合与地域文化变迁第57-62页
    2.3 小结第62-64页
3 西南彝族建筑文化区划第64-100页
    3.1 彝族建筑文化区划背景第64-79页
        3.1.1 文化区划理论的引入第64-67页
        3.1.2 彝族建筑文化区划依据第67-79页
    3.2 彝族建筑文化区划类型第79-93页
        3.2.1 凉山系——彝风浓郁,搧架独韵第81-84页
        3.2.2 乌蒙系——汉彝交融,版筑合院第84-87页
        3.2.3 红河系——山地稻作,生态邛笼第87-91页
        3.2.4 滇西北系——原生文化,井干犹存第91-93页
    3.3 彝族建筑文化区的规律特征第93-98页
        3.3.1 核心和边缘的文化特性第93-96页
        3.3.2 文化区系的地理空间关联第96-98页
    3.4 小结第98-100页
4 彝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第100-148页
    4.1 生产方式与聚落类型第100-114页
        4.2.1 临时散居的游耕聚落第100-104页
        4.2.2 紧凑节地的农耕聚落第104-108页
        4.2.3 节庆交易的商业聚落第108-114页
    4.2 社会组织与聚落结构第114-128页
        4.2.1 家支组织下的组团形态第114-116页
        4.2.2 阶级制度下的空间层次第116-120页
        4.2.3 安全防卫下的防御体系第120-128页
    4.3 文化习俗与聚落形态第128-147页
        4.3.1 灵物崇拜下的环境意向第128-131页
        4.3.2 宗教仪式中的空间结构第131-140页
        4.3.3 民族交融下的形态变迁第140-147页
    4.4 小结第147-148页
5 彝族传统建筑类型第148-198页
    5.1 民俗文化与建筑类型第148-168页
        5.1.1 以火塘为核心的住宅第148-152页
        5.1.2 承载节庆活动的青棚第152-154页
        5.1.3 展现原始婚俗的公房第154-156页
        5.1.4 家神居所的宗教建筑第156-161页
        5.1.5 权利象征的土司建筑第161-168页
    5.2 建筑型制类型及演化第168-196页
        5.2.1 外向开放的独栋式第168-179页
        5.2.2 封闭防卫的碉院式第179-182页
        5.2.3 类型丰富的合院式第182-191页
        5.2.4 建筑形制类型演化第191-196页
    5.3 小结第196-198页
6 彝族建筑构筑体系及营建技术第198-248页
    6.1 彝族建筑的构筑体系第198-224页
        6.1.1 穿斗搧架式结构第198-210页
        6.1.2 邛笼土掌房结构第210-216页
        6.1.3 井干板屋结构第216-221页
        6.1.4 复合构筑形式第221-224页
    6.2 彝族建筑的装饰技术第224-234页
        6.2.1 尚黑传统与建筑色彩第224-226页
        6.2.2 民风信仰与细部装饰第226-231页
        6.2.3 匠意民俗与室内装修第231-234页
    6.3 彝族建筑的营建技术与习俗第234-247页
        6.3.1 工匠民族构成与房屋计量方法第234-237页
        6.3.2 材料的“神性赋予”与选择加工第237-241页
        6.3.3“吉祥时间观”下的建房习俗第241-247页
    6.4 小结第247-248页
7 彝族建筑文化的价值与传承第248-268页
    7.1 彝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第248-254页
        7.1.1 聚落营建理念的生态人文价值第248-250页
        7.1.2 建筑营造技术的科学文化价值第250-252页
        7.1.3 建筑演变规律的史学研究价值第252-254页
    7.2 彝族建筑的现实困境与传承范式第254-266页
        7.2.1 聚居环境的剧烈变迁与“文化生态”保护第254-260页
        7.2.2 建造技术的落后现状与生土技术更新第260-263页
        7.2.3 民族特色的缺失与基于文化内涵的地域创作第263-266页
    7.3 结语第266-268页
8 附表第268-294页
致谢第294-296页
参考文献第296-304页
附录第304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304页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第304页

论文共3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融合蛋白Adk-MEK1R4F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应用于ERK蛋白磷酸化的研究
下一篇:茉莉酸甲酯对颠茄主要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及其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