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呼吸系及胸部疾病论文--肺疾病论文--肺栓塞论文

吸入NO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家兔心肌保护作用机理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9页
Abstract第9-15页
缩略语/符号说明第20-22页
前言第22-27页
    研究现状、成果第22-25页
    研究目的、方法第25-27页
一、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家兔模型的建立第27-33页
    1.1 对象和方法第27-28页
        1.1.1 材料第27页
        1.1.2 AMPE心肌受损动物模型的制备第27-28页
        1.1.3 采血及血压监测第28页
        1.1.4 血浆心肌肌钙蛋白的测定第28页
    1.2 实验结果第28-29页
        1.2.1 AMPE心肌受损动物模型血浆CTn I浓度曲线第28-29页
    1.3 讨论第29-32页
        1.3.1 AMPE的临床表现第29页
        1.3.2 AMPE患者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第29-31页
        1.3.3 c Tn I检测在ATPE患者心肌受损诊断中的作用第31页
        1.3.4 AMPE患者血浆肌钙蛋白增高的原因分析第31-32页
    1.4 小结第32-33页
二、AMPE家兔CTn I和肺动脉平均压关系及吸入NO对其影响第33-42页
    2.1 对象和方法第33-34页
        2.1.1 材料第33页
        2.1.2 AMPE心肌受损动物模型的制备第33页
        2.1.3 NO的吸入第33-34页
        2.1.4 血样采集及血压的监测第34页
        2.1.5 血浆心肌肌钙蛋白的测定第34页
        2.1.6 统计学方法第34页
    2.2 结果第34-37页
        2.2.1 AMPE心肌受损动物模型血浆CTn I浓度曲线第34页
        2.2.2 AMPE家兔其体循环平均动脉压与CTn I浓度的相关性分析第34页
        2.2.3 AMPE家兔其肺动脉平均压与CTn I相关性分析第34-35页
        2.2.4 实验组、对照组、治疗组 , C T n I峰 浓度时间、阳性时间、血浆值峰浓度比较第35-36页
        2.2.5 实验组、对照组、治疗组肺动脉平均压的变化曲线第36-37页
    2.3 讨论第37-41页
        2.3.1 AMPE的病理生理第37-38页
        2.3.2 一氧化氮的作用第38-39页
        2.3.3 研究结果分析第39-41页
    2.4 小结第41-42页
三、AMPE家兔血浆v WF、GPⅡb/Ⅲa和c Tn I的关系及吸入NO后的变化第42-53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42-44页
        3.1.1 材料第42页
        3.1.2 AMPE家兔受损害心肌动物模型的制备第42页
        3.1.3 NO吸入方法第42页
        3.1.4 血样采集第42页
        3.1.5 因子测定第42-44页
        3.1.6 统计学方法第44页
    3.2 结果第44-47页
        3.2.1 CTn I浓度改变第44页
        3.2.2 v WF的不同第44-45页
        3.2.3 GPⅡb/Ⅲa的改变第45页
        3.2.4 实验开始前CTn I与v WF、GPⅡb/Ⅲa相关性分析第45-46页
        3.2.5 治疗后CTn I与血浆v WF、GPⅡb/Ⅲa相关性分析第46-47页
    3.3 讨论第47-52页
        3.3.1 v WF、GPⅡb/Ⅲa的特性及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第47-50页
        3.3.2 v W F、G P Ⅱ b / Ⅲ a在 肺血栓栓塞中与C T n I的 关系及吸入NO后的变化第50-52页
    3.4 小结第52-53页
四、AMPE家兔血浆ET-1 和GMP-140和c Tn I的关系研究及吸入NO对其影响第53-65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53-55页
        4.1.1 材料第53页
        4.1.2 AMPE家兔受损害心肌动物模型的制备第53页
        4.1.3 NO吸入方法第53页
        4.1.4 血样采集及肺动脉压的监测第53页
        4.1.5 血浆c Tn I、ET-1、GMP-140的测定第53-55页
        4.1.6 统计学方法第55页
    4.2 结果第55-58页
        4.2.1 c Tn I浓度改变第55页
        4.2.2 ET-1 浓度的改变第55-56页
        4.2.3 GMP-140的改变第56页
        4.2.4 实验组模型制备成功后16小时c Tn I与ET-1、GMP-140相关性分析第56-57页
        4.2.5 治疗组吸入NO16小时后c Tn I与ET-1、血浆GMP-140相关性分析第57-58页
    4.3 讨论第58-64页
        4.3.1 GMP-140的作用及与肺血栓栓塞的关系第58-60页
        4.3.2 ET的特性及在肺血栓栓塞发生中的作用第60-62页
        4.3.3 c Tn I与GMP-140、ET-1 在肺血栓栓塞中的关系第62页
        4.3.4 吸入NO对c Tn I、GMP-140、ET-1 的作用第62-64页
    4.4 小结第64-65页
五、吸入NO对AMPE家兔血浆TXA2和PGI2的和c Tn I的关系研究及吸入NO对其影响第65-76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65-67页
        5.1.1 材料第65页
        5.1.2 AMPE心肌受损家兔动物模型的制备第65页
        5.1.3 吸入NO方法第65页
        5.1.4 血样的采集及肺动脉压监测第65-66页
        5.1.5 血浆CTn I、TXB2和PGI2测定第66-67页
        5.1.6 统计学方法第67页
    5.2 结果第67-70页
        5.2.1 血浆CTn I浓度改变第67-68页
        5.2.2 血浆TXB2浓度的改变第68页
        5.2.3 血浆 6-K-PGF浓度的改变第68-69页
        5.2.4 模型组CTn I与TXB2、6-K-PGF相关性分析第69-70页
    5.3 讨论第70-75页
        5.3.1 血栓素A2与肺动脉高压、肺血栓栓塞、心肌损伤的关系第70-72页
        5.3.2 前列环素与肺血栓栓塞的关系第72-74页
        5.3.3 TXA2和PGI2的关系第74-75页
    5.4 小结第75-76页
全文结论第76-78页
论文创新点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92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2-94页
综述 吸入一氧化氮与肺血栓栓塞症心肌受损的研究进展第94-121页
    综述参考文献第109-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国库最优库底目标余额测算研究--以杭州市X区为例
下一篇:基于多核路由器的加密卡驱动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