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纳米ZnO/AM真菌对玉米的生物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第9-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7-35页
    1.1 人工纳米颗粒(ENPs)的生物效应第18-20页
        1.1.1 ENPs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物效应第18页
        1.1.2 ENPs生物毒性的可能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第18-19页
        1.1.3 植物对ENPs的吸收、运输和积累第19-20页
        1.1.4 生物对ENPs的可能解毒机制第20页
    1.2 人工纳米颗粒(ENPs)的环境效应第20-22页
        1.2.1 ENPs在水体环境中的效应第20-21页
        1.2.2 ENPs在大气环境中的效应第21页
        1.2.3 ENPs在土壤环境中的效应第21-22页
    1.3 纳米ZnO的生物效应第22-24页
        1.3.1 纳米ZnO的应用状况第22页
        1.3.2 纳米ZnO对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第22-23页
        1.3.3 纳米ZnO对植物的效应第23-24页
    1.4 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植物的抗逆性第24-30页
        1.4.1 AMF与植物的抗旱性第24-25页
        1.4.2 AMF与植物的抗温度胁迫能力第25-26页
        1.4.3 AMF与植物的抗盐性第26-28页
        1.4.4 AMF与植物的抗病性第28页
        1.4.5 AMF与植物的抗重金属能力第28-30页
    1.5 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植物的锌营养第30-35页
        1.5.1 Zn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0-31页
        1.5.2 Zn污染条件下AMF的分布与侵染第31-32页
        1.5.3 AMF对植物生长发育、锌吸收累积的影响第32-33页
        1.5.4 AMF对锌毒害的可能缓解机制第33-35页
第2章 前言第35-39页
    2.1 选题依据第35-36页
    2.2 研究目的第36页
    2.3 研究内容第36-38页
    2.4 技术路线第38-39页
第3章 纳米ZnO对玉米的生物效应.第39-5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0-41页
        3.1.1 供试材料第40页
        3.1.2 试验设计第40-41页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1页
        3.1.4 数据计算与统计第4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1-49页
        3.2.1 纳米ZnO对玉米生物量和株高的影响第41-43页
        3.2.2 纳米ZnO对玉米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第43-44页
        3.2.3 玉米根系活力和叶片O2.- 浓度对纳米ZnO的响应第44-45页
        3.2.4 纳米ZnO对玉米Zn浓度和Zn吸收量的影响第45-46页
        3.2.5 纳米ZnO对玉米Zn富集系数和Zn转运系数的影响第46页
        3.2.6 纳米ZnO对玉米植株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第46-48页
        3.2.7 纳米ZnO对土壤DTPA-Zn含量的影响第48-49页
    3.3 讨论第49-52页
    3.4 小结第52-55页
第4章 AM真菌缓解纳米ZnO生物胁迫的机制第55-8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4.1.1 供试材料第56页
        4.1.2 试验设计第56页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56-57页
        4.1.4 数据计算与统计第57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7-79页
        4.2.1 纳米ZnO对玉米菌根侵染率的影响第57-58页
        4.2.2 AM真菌对纳米ZnO胁迫下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第58-60页
        4.2.3 AM真菌对纳米ZnO胁迫下玉米植株Zn吸收的影响第60-62页
        4.2.4 AM真菌对纳米ZnO胁迫下玉米植株Zn转运及累积的影响第62-65页
        4.2.5 AM真菌对纳米ZnO胁迫下玉米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第65-66页
        4.2.6 玉米根系活力和叶片SOD活性、O2.-含量对AM真菌的响应第66-68页
        4.2.7 AM真菌对纳米ZnO胁迫下玉米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第68-76页
        4.2.8 接菌对土壤DTPA-Zn和球囊霉素相关蛋白的影响第76-79页
    4.3 讨论第79-81页
    4.4 小结第81-83页
第5章 纳米ZnO与AM真菌对玉米细胞结构的影响第83-9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3-85页
        5.1.1 供试材料第83页
        5.1.2 试验设计第83-84页
        5.1.3 超微结构取样制样及观察测定方法第84页
        5.1.4 能谱分析和元素含量测定第84页
        5.1.5 植株样品分析第84-8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85-96页
        5.2.1 纳米ZnO胁迫对玉米叶片细胞结构的影响第85-87页
        5.2.2 AM真菌对纳米ZnO胁迫下玉米叶片细胞结构的影响第87-89页
        5.2.3 玉米叶片细胞能谱分析及元素含量第89-91页
        5.2.4 纳米ZnO胁迫对玉米根细胞结构的影响第91-92页
        5.2.5 AM真菌对纳米ZnO胁迫下玉米根细胞结构的影响第92-94页
        5.2.6 根细胞能谱分析及元素含量第94-96页
    5.3 讨论第96-98页
    5.4 小结第98-99页
第6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纳米ZnO与AM真菌对玉米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第99-119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99-103页
        6.1.1 供试材料第99页
        6.1.2 试验设计第99-100页
        6.1.3 转录组测序第100-103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03-115页
        6.2.1 raw reads数据过滤的结果第103-104页
        6.2.2 测序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第104-107页
        6.2.3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结果第107-108页
        6.2.4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第108-112页
        6.2.5 差异表达基因KEGG Pathway显著富集分析结果第112-115页
    6.3 讨论第115-116页
    6.4 小结第116-119页
第7章 有机肥与AM真菌协同对纳米ZnO植物毒害的调控第119-131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119-121页
        7.1.1 供试材料第119-120页
        7.1.2 试验设计第120页
        7.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20-121页
        7.1.4 数据计算与统计第121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121-128页
        7.2.1 纳米ZnO胁迫下有机肥对玉米根系菌根侵染率的影响第121页
        7.2.2 纳米ZnO胁迫下有机肥与AM真菌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21-122页
        7.2.3 纳米ZnO胁迫下有机肥与AM真菌对玉米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第122-123页
        7.2.4 纳米 Zn O 胁迫下有机肥与 AM 真菌对植株体内 Zn 浓度的影响第123-124页
        7.2.5 纳米ZnO胁迫下有机肥与AM真菌对植株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第124-128页
        7.2.6 有机肥与 AM 真菌对土壤 DTPA-Zn 含量的影响第128页
    7.3 讨论第128-130页
    7.4 小结第130-131页
第8章 主要结论、研究创新和研究展望第131-135页
    8.1 主要结论第131-133页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第133页
    8.3 研究展望与建议第133-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59页
致谢第159-161页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学术会议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iR-186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作用
下一篇:基于Hadoop的并行化算法实现及GPS数据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