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劫持航空器罪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劫持航空器罪概述 | 第8-11页 |
1.1 劫持航空器罪的产生和发展 | 第8-9页 |
1.2 劫持航空器罪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2 劫持航空器罪的比较法考察 | 第11-16页 |
2.1 国际航空公约中的劫持航空器犯罪 | 第11页 |
2.2 大陆法系国家的劫持航空器犯罪 | 第11-13页 |
2.2.1 德国 | 第11-12页 |
2.2.2 日本 | 第12页 |
2.2.3 俄罗斯 | 第12-13页 |
2.2.4 法国 | 第13页 |
2.3 英美法系国家的劫持航空器犯罪 | 第13-14页 |
2.3.1 美国 | 第13页 |
2.3.2 英国 | 第13-14页 |
2.3.3 加拿大 | 第14页 |
2.4 比较和分析 | 第14-16页 |
3 劫持航空器罪的构成要件 | 第16-27页 |
3.1 客观要件 | 第16-23页 |
3.1.1 手段行为 | 第16-19页 |
3.1.2 目的行为 | 第19-20页 |
3.1.3 行为对象 | 第20-23页 |
3.1.4 危害结果 | 第23页 |
3.2 主体要件 | 第23-25页 |
3.2.1 机组人员能否成为本罪主体 | 第23-24页 |
3.2.2 单位 | 第24-25页 |
3.3 主观要件 | 第25-27页 |
4 劫持航空器罪的司法适用 | 第27-33页 |
4.1 既遂的认定标准 | 第27-29页 |
4.2 与相关犯罪的界分 | 第29-30页 |
4.2.1 与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的界分 | 第29页 |
4.2.2 与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界分 | 第29-30页 |
4.2.3 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分 | 第30页 |
4.3 劫持航空器罪的刑罚适用 | 第30-33页 |
4.3.1 劫持航空器罪的死刑适用 | 第30-31页 |
4.3.2 以危害程度细化死刑适用 | 第31-33页 |
5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