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实践进展与现状 | 第17-20页 |
2.1 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实践情况 | 第17-18页 |
2.2 森林生态补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20-30页 |
3.1 森林生态系统相关概念和讨论 | 第20-23页 |
3.1.1 森林生态系统产品 | 第20-23页 |
3.1.2 森林种类的划分 | 第23页 |
3.2 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的逻辑过程 | 第23-25页 |
3.3 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质 | 第25页 |
3.4 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 第25-27页 |
3.4.1 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概念 | 第25-26页 |
3.4.2 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特征 | 第26-27页 |
3.5 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3.5.1 外部性理论框架下的讨论 | 第27-28页 |
3.5.2 公共物品理论框架下的讨论 | 第28-29页 |
3.5.3 法学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基于机会成本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的模式构建 | 第30-36页 |
4.1 森林生态补偿标准建立的基础 | 第30-31页 |
4.1.1 补偿的经济内容 | 第30页 |
4.1.2 机会成本是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基础 | 第30-31页 |
4.2 机会成本的三层含义 | 第31-34页 |
4.2.1 森林经济产品的经济回报 | 第31-32页 |
4.2.2 森林经营中的直接成本投入 | 第32-33页 |
4.2.3 发展的机会成本 | 第33-34页 |
4.3 三阶段补偿标准模式的建立 | 第34-36页 |
4.3.1 分阶段补偿思想 | 第34页 |
4.3.2 基于机会成本三阶段补偿标准模式 | 第34-36页 |
第五章 案例研究——以太白林业局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例 | 第36-44页 |
5.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6页 |
5.2 太白林业局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 | 第36-39页 |
5.2.1 天然林保护工程 | 第36-37页 |
5.2.2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对太白林业局的影响 | 第37-39页 |
5.3 三阶段补偿标准模式的应用 | 第39-42页 |
5.3.1 天然林保护工程直接投入测算 | 第39页 |
5.3.2 损失的木材采伐和加工收入测算 | 第39-40页 |
5.3.3 发展机会成本的测算 | 第40-42页 |
5.4 测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2-44页 |
第六章 政策建议与全文总结 | 第44-46页 |
6.1 政策建议 | 第44-4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45页 |
6.3 全文总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