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引言 | 第17页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7-19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简介 | 第17-18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1.2.3 锂离子电池组类型和结构 | 第19页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 | 第19-21页 |
1.3.1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1.3.2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结构和充放电机理 | 第20-21页 |
1.4 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与再利用 | 第21-24页 |
1.4.1 废旧电池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 第21-22页 |
1.4.2 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进展 | 第22-23页 |
1.4.3 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回收再利用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5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1.5.1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24-25页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酸浸法回收与再利用废旧LiFePO_4正极材料 | 第27-49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酸浸-溶剂热法回收与再利用废旧LiFePO_4正极材料 | 第28-40页 |
2.2.1 实验部分 | 第28-32页 |
2.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8-29页 |
2.2.1.2 废旧LiFePO_4电池预处理 | 第29页 |
2.2.1.3 FePO_4·2H_2O的制备 | 第29页 |
2.2.1.4 球形LiFePO_4/C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1.5 材料的表征 | 第30页 |
2.2.1.6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0-32页 |
2.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2.2.2.1 样品物相表征 | 第32-33页 |
2.2.2.2 样品形貌表征 | 第33-36页 |
2.2.2.3 材料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6-40页 |
2.3 酸浸-结晶法回收与再利用废旧LiFePO_4正极材料 | 第40-48页 |
2.3.1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2.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0页 |
2.3.1.2 废旧LiFePO_4电池预处理 | 第40页 |
2.3.1.3 FePO_4·2H_2O的制备 | 第40页 |
2.3.1.4 花形LiFePO_4/C的制备 | 第40-41页 |
2.3.1.5 材料的表征和测试 | 第41页 |
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2.3.2.1 FePO_4·2H_2O的性质 | 第41-42页 |
2.3.2.2 锂的回收 | 第42-43页 |
2.3.2.3 LiFePO_4/C的性质 | 第43-45页 |
2.3.2.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5-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固相法回收与再利用废旧LiFePO_4正极材料 | 第49-65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固相补锂修复再生法回收与再利用废旧LiFePO_4正极材料 | 第50-57页 |
3.2.1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3.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0页 |
3.2.1.2 LiFePO_4/C的制备 | 第50-51页 |
3.2.1.3 材料的表征 | 第51页 |
3.2.1.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1-52页 |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3.2.2.1 选择最优补锂量 | 第52-53页 |
3.2.2.2 样品的物相表征 | 第53-54页 |
3.2.2.3 样品的形貌表征 | 第54页 |
3.2.2.4 材料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4-57页 |
3.3 煅烧-还原法回收与再利用废旧LiFePO_4正极材料 | 第57-64页 |
3.3.1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3.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7页 |
3.3.1.2 LiFePO_4/C的制备 | 第57页 |
3.3.1.3 材料的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7-58页 |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64页 |
3.3.2.1 煅烧温度的确定 | 第58-59页 |
3.3.2.2 LiFePO_4/C物相表征 | 第59-60页 |
3.3.2.3 LiFePO_4/C形貌表征 | 第60-61页 |
3.3.2.4 LiFePO_4/C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61-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4.1 结论 | 第65-66页 |
4.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