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 第11-12页 |
1.2.2 水土保持工程及耕作措施因子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与土壤侵蚀关系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4 存在问题 | 第15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基础数据和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7-19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2.1.2 地形与地貌 | 第18页 |
2.1.3 土壤与植被 | 第18-19页 |
2.1.4 气候与水文 | 第19页 |
2.2 数据源与预处理 | 第19-20页 |
2.2.1 基础数据 | 第19-20页 |
2.2.2 数据预处理 | 第20页 |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2.3.1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3.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 第23-36页 |
3.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提取 | 第23-25页 |
3.1.1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 第23-24页 |
3.1.2 植被覆盖度提取 | 第24-25页 |
3.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25-29页 |
3.2.1 孤山川流域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 第25-26页 |
3.2.2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 第26页 |
3.2.3 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分析 | 第26-29页 |
3.3 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 | 第29-35页 |
3.3.1 孤山川流域植被覆盖度数量变化分析 | 第29-30页 |
3.3.2 延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数量变化分析 | 第30-32页 |
3.3.3 植被覆盖度类型转化分析 | 第32-35页 |
3.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流域土壤侵蚀分析 | 第36-52页 |
4.1 侵蚀因子的计算 | 第36-43页 |
4.1.1 降雨侵蚀力因子 | 第36-37页 |
4.1.2 土壤可蚀性因子 | 第37-38页 |
4.1.3 坡度坡长因子 | 第38-40页 |
4.1.4 水保措施因子 | 第40-43页 |
4.1.5 沟蚀因子 | 第43页 |
4.2 土壤综合评价与精度分析 | 第43-52页 |
4.2.1 土壤侵蚀强度变化总体趋势分析 | 第44-46页 |
4.2.2 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分析 | 第46-50页 |
4.2.3 土壤侵蚀流域对比分析 | 第50页 |
4.2.4 土壤侵蚀预报与实测结果对比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分析 | 第52-65页 |
5.1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 第52-60页 |
5.1.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分布特征 | 第52-58页 |
5.1.2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58-60页 |
5.2 植被覆盖度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 第60-65页 |
5.2.1 植被覆盖度的土壤侵蚀分布特征 | 第60-63页 |
5.2.2 植被覆盖度与土壤侵蚀关系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 第65-69页 |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65-68页 |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