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人体病毒学(致病病毒)论文

汉滩病毒重组假病毒的构建及包膜蛋白糖基化对病毒免疫学性状影响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略语第8-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8页
    1.1 前言第14-15页
    1.2 汉坦病毒的结构与功能第15-19页
        1.2.1 汉坦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研究第15-17页
        1.2.2 汉坦病毒包膜糖蛋白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第17-19页
    1.3 糖蛋白与糖基化第19-21页
        1.3.1 蛋白质的糖基化第19-20页
        1.3.2 蛋白质的糖基化类型第20-21页
    1.4 病毒包膜糖蛋白与糖基化研究第21-25页
        1.4.1 病毒糖蛋白糖基化与功能研究第21-24页
        1.4.2 汉坦病毒包膜糖蛋白的糖基化研究第24-25页
    1.5 重组假病毒技术第25-28页
        1.5.1 假病毒的特性和优势第25页
        1.5.2 假病毒的制备方法和载体系统第25-26页
        1.5.3 重组假病毒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第26-28页
第二章 HTNV包膜糖蛋白多糖基化位点突变型重组假病毒的构建与活性鉴定第28-42页
    2.1 材料第28-31页
        2.1.1 质粒和菌种第28页
        2.1.2 细胞和载体第28-29页
        2.1.3 主要试剂第29-30页
        2.1.4 培养液第30-31页
        2.1.5 常用缓冲液系统与溶液第31页
        2.1.6 主要仪器和器材第31页
    2.2 实验方法第31-35页
        2.2.1 构建多糖基化位点共突变体模板的制备第32-34页
        2.2.2 重组HTNV假病毒的包装第34-35页
        2.2.3 重组假病毒的培养、扩增及滴度测定第35页
        2.2.4 重组假病毒表达产物的鉴定—免疫荧光实验第35页
    2.3 实验结果第35-39页
        2.3.1 HTNV M基因多糖基化位点的突变结果第35-36页
        2.3.2 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结果第36-37页
        2.3.3 假病毒颗粒包装结果第37-38页
        2.3.4 重组假病毒滴度测定结果第38页
        2.3.5 重组假病毒表达产物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第38-39页
    2.4 讨论第39-42页
第三章 多糖基化位点突变对HTNV包膜糖蛋白免疫学活性的影响第42-60页
    3.1 材料第42-43页
        3.1.1 假病毒株第42页
        3.1.2 细胞第42页
        3.1.3 病毒株第42页
        3.1.4 动物第42页
        3.1.5 抗体及主要试剂第42-43页
        3.1.6 其他常用试剂、缓冲液第43页
        3.1.7 主要仪器、设备第43页
    3.2 实验方法第43-46页
        3.2.1 动物免疫第43页
        3.2.2 重组假病毒免疫小鼠血清抗HTNV特异性抗体检测——ELISA间接法第43-44页
        3.2.3 重组假病毒免疫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检测——微量细胞培养中和试验第44页
        3.2.4 重组假病毒免疫小鼠细胞因子的检测第44-45页
        3.2.5 重组假病毒免疫对HTNV感染小鼠的保护性试验第45页
        3.2.6 免疫小鼠脾细胞特异性CTL杀伤活性的检测第45-46页
        3.2.7 统计分析第46页
    3.3 结果第46-53页
        3.3.1 免疫小鼠血清中抗HTNV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第46-47页
        3.3.2 免疫小鼠血清中和抗体的检测结果第47-48页
        3.3.3 免疫小鼠细胞因子IFN-γ分泌水平的检测结果第48-50页
        3.3.4 免疫小鼠的特异性CTL杀伤试验结果第50-51页
        3.3.5 重组假病毒免疫对HTNV感染小鼠的保护性试验结果第51-53页
    3.4 讨论第53-60页
        3.4.1 免疫小鼠体液免疫水平检测结果第53-56页
        3.4.2 免疫小鼠细胞免疫水平检测结果第56-58页
        3.4.3 重组假病毒免疫对HTNV感染小鼠的保护性试验结果第58-60页
小结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7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
下一篇: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特征、P53、Ki-67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