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 1.2.1 列车交路计划 | 第9-10页 | 
| 1.2.2 快慢车方案 | 第10-13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大小交路适用条件分析 | 第15-28页 | 
| 2.1 城市轨道交通交路的分类 | 第15-19页 | 
| 2.2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布特征 | 第19-22页 | 
| 2.2.1 客流时间分布特征 | 第19-20页 | 
| 2.2.2 客流空间分布特征 | 第20-21页 | 
| 2.2.3 不同客流特征对应的交路模式 | 第21-22页 | 
| 2.3 大小交路适用条件分析 | 第22-27页 | 
| 2.3.1 大小交路的客流条件和线路条件 | 第23-24页 | 
| 2.3.2 大小交路行车间隔的确定 | 第24-26页 | 
| 2.3.3 大小交路车底运用方式 | 第26-2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组织分析 | 第28-37页 | 
| 3.1 快慢车方案概述 | 第28-29页 | 
| 3.2 快慢车模式的客流条件和线路条件 | 第29-31页 | 
| 3.2.1 客流条件 | 第29-30页 | 
| 3.2.2 线路特征 | 第30-31页 | 
| 3.3 快慢车越行组织分析 | 第31-35页 | 
| 3.3.1 越行方式选择 | 第31-32页 | 
| 3.3.2 越行条件判定 | 第32-34页 | 
| 3.3.3 越行站数量 | 第34页 | 
| 3.3.4 越行站设置 | 第34-35页 | 
| 3.4 快慢车模式优缺点分析 | 第35-3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基于大小交路的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停站方案双层规划模型 | 第37-53页 | 
| 4.1 双层规划模型概述 | 第37-39页 | 
| 4.2 上层规划模型:大小交路开行方案模型及算法 | 第39-45页 | 
| 4.2.1 基本假设 | 第39页 | 
| 4.2.2 模型建立 | 第39-43页 | 
| 4.2.3 求解算法 | 第43-45页 | 
| 4.3 下层规划模型:快慢车停站方案模型及算法 | 第45-51页 | 
| 4.3.1 基本假设 | 第45页 | 
| 4.3.2 模型建立 | 第45-48页 | 
| 4.3.3 求解算法 | 第48-51页 | 
| 4.4 双层规划模型求解方法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53-67页 | 
| 5.1 线路概况 | 第53页 | 
| 5.2 客流特征分析 | 第53-58页 | 
| 5.3 模型求解 | 第58-65页 | 
| 5.3.1 模型参数设置 | 第58页 | 
| 5.3.2 模型求解 | 第58-63页 | 
| 5.3.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