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裸藻高产生物活性物质突变株的筛选及光暗条件下转录组初步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英文缩略语与译名对应表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可再生能源的现状及前景第11-13页
    1.2 功能性食品第13-18页
        1.2.1 微藻脂肪酸的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2 微生物的选育第17-18页
    1.3 裸藻的生物学特征第18-19页
    1.4 纤细裸藻转录组在不同培养条件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第19-20页
    1.5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纤细裸藻的诱变及获得突变株第22-32页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第22-24页
        2.1.1 实验藻株第22页
        2.1.2 培养基第22-23页
        2.1.3 主要仪器第23-24页
    2.2 实验设计第24页
    2.3 实验方法第24-26页
        2.3.1 NTG诱变第24-25页
        2.3.2 紫外诱变第25页
        2.3.3 致死率的计算方法第25-26页
        2.3.4 生长曲线的绘制第26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6-31页
        2.4.1 NTG诱变结果第26-29页
        2.4.2 紫外诱变结果第29-30页
        2.4.3 突变株生长情况及生长优势藻株的初步筛选第30-31页
    2.5 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纤细裸藻野生型与突变型的脂肪酸及副淀粉含量对比第32-46页
    3.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第32-33页
        3.1.1 实验藻株第32页
        3.1.2 实验试剂第32页
        3.1.3 主要仪器第32-33页
    3.2 实验设计第33-34页
    3.3 实验方法第34-36页
        3.3.1 生物量的测定第34页
        3.3.2 脂肪酸(FA)组分和含量的分析第34-35页
        3.3.3 裸藻副淀粉(Pm)的提取与定量第35-36页
        3.3.4 统计学分析第36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6-44页
        3.4.1 生长情况和生物量情况第36-38页
        3.4.2 脂肪酸组分及其含量的对比第38-43页
        3.4.3 纤细裸藻野生型和突变型裸藻副淀粉(Pm)的含量对比第43-44页
    3.5 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裸藻叶绿体转录组与培养条件的关联分析第46-51页
    4.1 实验材料第46页
    4.2 实验设计与方法第46-47页
        4.2.2 藻株总RNA提取和转录组测序第46页
        4.2.3 原始测序数据质控及转录组de novo拼接第46页
        4.2.4 基因功能注释第46-47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7-50页
        4.3.1 纤细裸藻转录组的测序与组装第47页
        4.3.2 叶绿体转录组在自养和异养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47-49页
        4.3.3 讨论第49-50页
    4.4 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特点的研究
下一篇:反硝化颗粒污泥快速启动厌氧氨氧化技术与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