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营配集成系统的配网台区监控终端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监控终端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电网基础设施的现状 | 第15-17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终端的功能设计 | 第18-29页 |
2.1 监测功能 | 第18-22页 |
2.1.1 三相负荷不平衡监测功能 | 第18-19页 |
2.1.2 电压监测功能 | 第19页 |
2.1.3 电流监测功能 | 第19-20页 |
2.1.4 负荷监测功能 | 第20页 |
2.1.5 温度监测功能 | 第20页 |
2.1.6 开关分合闸监测功能 | 第20-21页 |
2.1.7 视频监视功能 | 第21页 |
2.1.8 局放监测功能 | 第21页 |
2.1.9 数据处理功能 | 第21-22页 |
2.2 控制系统功能 | 第22-27页 |
2.2.1 智能开关控制功能 | 第23页 |
2.2.2 三相不平衡控制功能 | 第23-24页 |
2.2.3 线路调压功能 | 第24-26页 |
2.2.4 变压器散热功能 | 第26页 |
2.2.5 集抄控制功能 | 第26-27页 |
2.3 传输网功能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集成终端的硬件组成 | 第29-43页 |
3.1 终端的硬件架构 | 第29-37页 |
3.1.1 终端的外部硬件架构 | 第29页 |
3.1.2 终端的硬件组织 | 第29-30页 |
3.1.3 终端的内部硬件架构 | 第30-31页 |
3.1.4 各功能模块的硬件 | 第31-33页 |
3.1.5 硬件的数据处理 | 第33-37页 |
3.2 终端的硬件实现 | 第37-42页 |
3.2.1 硬件芯片的选型 | 第37-38页 |
3.2.2 硬件结构的实现 | 第38-41页 |
3.2.3 电源系统的实现 | 第4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终端的软件设计 | 第43-51页 |
4.1 开发平台及系统管理 | 第43-44页 |
4.2 软件功能模块 | 第44-46页 |
4.2.1 数据读取模块 | 第44页 |
4.2.2 数据识别模块 | 第44页 |
4.2.3 数据运算模块 | 第44-45页 |
4.2.4 数据存储模块 | 第45页 |
4.2.5 显示输出模块 | 第45页 |
4.2.6 数据输入模块 | 第45页 |
4.2.7 数据上传模块 | 第45页 |
4.2.8 控制数据模块 | 第45-46页 |
4.3 软件程序设计 | 第46-50页 |
4.3.1 类结构图 | 第46-48页 |
4.3.2 读取类设计 | 第48-49页 |
4.3.3 运算类设计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终端的接口设计 | 第51-57页 |
5.1 电源接口的设计 | 第51页 |
5.2 母线电流接口设计 | 第51-52页 |
5.3 温度监测接口设计 | 第52页 |
5.4 变压器散热器控制器接口设计 | 第52-53页 |
5.5 开关状态监控测接口设计 | 第53页 |
5.6 视频监控接口设计 | 第53页 |
5.7 通讯系统的组成 | 第53-56页 |
5.7.1 本文研究的通讯系统 | 第54-55页 |
5.7.2 接口的组成 | 第55-56页 |
5.7.3 接口的硬件选择 | 第56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营配集成系统的含接 | 第57-63页 |
6.1 营配集成系统 | 第57-60页 |
6.1.1 营配集成系统的功能 | 第57-58页 |
6.1.2 系统的层分结构分析 | 第58-60页 |
6.2 终端据数据接入 | 第60-61页 |
6.2.1 终端上传数据规范 | 第60页 |
6.2.2 数据与系统功能的对应关系 | 第60-6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七章 终端测试 | 第63-68页 |
7.1 测试平台 | 第63页 |
7.2 精度测试 | 第63-64页 |
7.3 营配集成系统测试 | 第64-6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8.1 总结 | 第68页 |
8.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件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