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4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5-26页 |
1.1.1 粘土矿物概述 | 第15-16页 |
1.1.2 粘土矿物在环境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 第16-18页 |
1.1.3 粘土矿物与有机污染物间吸附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1.1.3.1 吸附质性质对粘土矿物与有机污染物间作用的影响 | 第18-23页 |
1.1.3.2 吸附剂性质对粘土矿物与有机污染物间作用的影响 | 第23-25页 |
1.1.4 相关研究的技术手段简介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第27-3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28-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7页 |
第二章 蒙脱石颗粒大小对其与芳香离子型有机污染物间作用的影响 | 第47-7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简介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49-57页 |
2.2.1 材料与设备 | 第49-52页 |
2.2.1.1 吸附质 | 第49-51页 |
2.2.1.2 吸附剂 | 第51页 |
2.2.1.3 其他试剂和材料 | 第51-52页 |
2.2.1.4 仪器设备 | 第52页 |
2.2.2 分级粘土性质表征 | 第52-53页 |
2.2.2.1 阳离子交换量 | 第52页 |
2.2.2.2 粘土层间距测定 | 第52-53页 |
2.2.2.3 表面元素分析 | 第53页 |
2.2.2.4 粒径分布 | 第53页 |
2.2.2.5 表面电荷零点 | 第53页 |
2.2.2.6 表面形貌分析 | 第53页 |
2.2.2.7 Zeta电位 | 第53页 |
2.2.3 透析袋实验 | 第53-57页 |
2.2.3.1 批量吸附实验 | 第53-55页 |
2.2.3.2 吸附质的色谱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2.2.3.3 吸附质浓度的计算方法 | 第56-57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73页 |
2.3.1 蒙脱石分级样品的表征 | 第57-63页 |
2.3.2 吸附等温线 | 第63-69页 |
2.3.3 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69-72页 |
2.3.4 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72-7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第三章 有机阳离子改性蒙脱石与芳香离子型有机污染物间的作用机制 | 第79-10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简介 | 第79-82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82-89页 |
3.2.1 材料与设备 | 第82-85页 |
3.2.1.1 吸附质 | 第82-83页 |
3.2.1.2 吸附剂 | 第83-84页 |
3.2.1.3 其他试剂和材料 | 第84-85页 |
3.2.1.4 仪器设备 | 第85页 |
3.2.2 有机改性粘土性质表征 | 第85-86页 |
3.2.2.1 元素组成分析 | 第85-86页 |
3.2.2.2 粘土层间距测定 | 第86页 |
3.2.3 吸附实验 | 第86-89页 |
3.2.3.1 吸附质储备液配制 | 第86页 |
3.2.3.2 批量吸附实验 | 第86-88页 |
3.2.3.3 吸附质的色谱分析方法 | 第88页 |
3.2.3.4 吸附质浓度的计算方法 | 第88-89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9-100页 |
3.3.1 吸附剂表征 | 第89-90页 |
3.3.1.1 元素分析 | 第89页 |
3.3.1.2 层间距测定 | 第89-90页 |
3.3.2 吸附等温线 | 第90-97页 |
3.3.3 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97-99页 |
3.3.4 竞争吸附 | 第99-100页 |
3.3.5 吸附动力学 | 第100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第四章 六氟苯在粘土矿物上的高吸附机制 | 第106-13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简介 | 第106-108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108-114页 |
4.2.1 材料与设备 | 第108-110页 |
4.2.1.1 材料 | 第108-109页 |
4.2.1.2 其他试剂和材料 | 第109-110页 |
4.2.1.3 仪器设备 | 第110页 |
4.2.2 吸附实验 | 第110-112页 |
4.2.2.1 吸附质储备液配制 | 第110页 |
4.2.2.2 批量吸附实验 | 第110-111页 |
4.2.2.3 吸附质的色谱分析方法 | 第111-112页 |
4.2.2.4 吸附质浓度的计算方法 | 第112页 |
4.2.3 红外光谱 | 第112-114页 |
4.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spectra) | 第112-113页 |
4.2.3.2 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测量 | 第113-114页 |
4.2.4 计算机分子模拟分析 | 第114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7页 |
4.3.1 吸附等温线 | 第114-120页 |
4.3.2 红外光谱 | 第120-123页 |
4.3.3 计算机分子模拟 | 第123-12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第五章 研究总结、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第132-136页 |
第一节 研究内容总结 | 第132-133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3-134页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第134-13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待)发表的学术成果及科研经历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