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专史论文

珠江三角洲水乡聚落桑园围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3页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第18-21页
    1.2 研究的学术基础第21-28页
        1.2.1 水利与乡村的相关研究基础第21-23页
        1.2.2 华南地区及珠江三角洲的相关研究基础第23-24页
        1.2.3 桑园围的相关研究基础第24-26页
        1.2.4 岭南地区城市史与聚落史相关研究第26-28页
    1.3 研究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第28-29页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29-33页
第二章 桑园围水利发展与乡村社会演进第33-118页
    2.1 西樵山周边地区的早期环境与原始聚落第34-40页
        2.1.1 西樵山遗址与珠江三角洲文化的开端第34-35页
        2.1.2 西樵山周边的原始环境与原始聚落第35-40页
    2.2 西樵山地区的开垦与桑园围水利建设第40-72页
        2.2.1 秦至隋唐时期西樵山地区的自然地理与围垦建设第40-46页
        2.2.2 宋元时期桑园围的初创与防洪第46-51页
        2.2.3 宋元时期桑园围的早期聚落第51-53页
        2.2.4 明代珠江三角洲河道变迁与基围建设第53-56页
        2.2.5 明洪武已亥年桑园围的建设转变第56-60页
        2.2.6 明代桑园围地位确立:广属第一大围第60-68页
        2.2.7 明末清初基塘农业的肇兴与商品经济初兴第68-72页
    2.3 清乾隆甲寅年桑园围的转变背景第72-85页
        2.3.1 人祸:人口压力与围田建设第72-76页
        2.3.2 天灾:自然灾害与水患加剧第76-79页
        2.3.3 一口通商与物价变动第79-85页
    2.4 清乾隆甲寅年的桑园围变革与水利兴盛第85-107页
        2.4.1 乾隆甲寅年桑园围适洪系统建立第85-97页
        2.4.2 桑园围的水利志书编纂与洪灾认识第97-100页
        2.4.3 农田水利工程与防洪工程技术第100-107页
    2.5 清中叶以后的桑园围聚落与经济发展第107-116页
        2.5.1 人口膨胀和聚落增长第107-112页
        2.5.2 土丝与丝偈:土地形态转变与墟市猛增第112-116页
    2.6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三章 桑园围水患与都堡融合第118-174页
    3.1 抵御水患对桑园围融合的影响第118-128页
        3.1.1 桑园围的东西围初建第119-122页
        3.1.2 合围堵港与名士陈博民第122-124页
        3.1.3 助力修复与计亩派筑第124-128页
    3.2 利益共同体下的合围管理对全围形态影响第128-144页
        3.2.1 章程第132-137页
        3.2.2 机构第137-141页
        3.2.3 经费第141-144页
    3.3 桑园围内部的水利建设与都堡互动第144-172页
        3.3.1 上九堡与下五堡的争议:上游的开与下游的闭第144-150页
        3.3.2 内堡与外堡:内外有别还是内外一致,水纠纷与桑园围整合第150-163页
        3.3.3 主河涌和支涌的淤积和疏畅对各堡影响第163-168页
        3.3.4 子围与官涌第168-172页
    3.4 本章小结第172-174页
第四章 桑园围水利与墟市发展第174-237页
    4.1 农业模式的转变与土地形态第174-197页
        4.1.1 塘与基第175-177页
        4.1.2 基与塘的比例影响因素第177-185页
        4.1.3 水患和经济影响下的基塘比第185-189页
        4.1.4 基塘农业的地景及形态推测第189-197页
    4.2 基于水网络的明清墟市发展与层级建立第197-223页
        4.2.1 水利经济发展与墟市兴盛第197-206页
        4.2.2 墟市建设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第206-215页
        4.2.3 墟市的变迁与层级分化第215-219页
        4.2.4 墟市的基本形态特征第219-223页
    4.3 桑园围典型墟市形态分析第223-236页
        4.3.1 九江大墟、官山墟为代表的中心墟市第223-230页
        4.3.2 民乐墟、太平墟为代表中间层级墟市形态第230-234页
        4.3.3 闸边墟、大同墟为代表的基层墟市形态第234-236页
    4.4 本章小结第236-237页
第五章 桑园围水系统与村落演变第237-291页
    5.1 高低有别——桑园围聚落选址与建设第237-261页
        5.1.1 水患影响下的村落选址(高地村落)岗地村松塘第243-252页
        5.1.2 水利促进下的村落建设(低地村落)河涌村烟桥第252-261页
    5.2 先后有序——桑园围聚落空间演变第261-284页
        5.2.1 以水为邻多姓村的中心村:简村(联合、祭祀)第261-273页
        5.2.2 以水为界单姓村的周边村:村头(联姻、分支)第273-284页
    5.3 以水为核心的民间信仰和祭祀空间第284-290页
    5.4 本章小结第290-291页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第291-298页
    6.1 结论第291-296页
        6.1.1 乡村适洪治水体系的代表第291-292页
        6.1.2 传统自治社会的典型空间第292-294页
        6.1.3 经济农业形态的特例第294-295页
        6.1.4 治水决定村落格局发展第295-296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296-297页
    6.3 研究展望第297-298页
参考文献第298-306页
    一、地方志及志书第298-300页
    二、专著第300-302页
    三、论文集及论文第302-303页
    四、学位论文第303-304页
    五、家谱、村史第304页
    六、其他第304-306页
附录一 桑园围各堡基围第306-310页
附录二 桑园围大事记第310-336页
附录三 桑园围起科筑围统计表第336-338页
附录四第338-3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341-342页
致谢第342-343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343页

论文共3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犯罪刑法规制研究--以构成要件解析为视角
下一篇:论人权视野下的知识产权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