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十个极重灾区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1-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6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生态环境概念 | 第19页 |
2.2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19-25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1页 |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协调发展理论 | 第22-25页 |
第3章 灾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 第25-44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26页 |
3.2 灾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 第26-28页 |
3.2.1 评价流程与原理 | 第26页 |
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6-28页 |
3.3 指标权重确定 | 第28-33页 |
3.3.1 数据来源 | 第28-29页 |
3.3.2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3.3.3 指标赋权 | 第29-30页 |
3.3.4 评价模型及判别标准 | 第30-33页 |
3.4 灾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时序评价 | 第33-38页 |
3.4.1 生态环境与经济综合指数分析 | 第35-36页 |
3.4.2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分析 | 第36-37页 |
3.4.3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 | 第37-38页 |
3.5 灾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时空评价 | 第38-44页 |
3.5.1 生态环境与经济综合指数分析 | 第38-40页 |
3.5.2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分析 | 第40-41页 |
3.5.3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分析 | 第41-44页 |
第4章 灾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 第44-48页 |
4.1 灾区现状分析 | 第44-45页 |
4.1.1 灾区优势分析 | 第44页 |
4.1.2 灾区劣势分析 | 第44-45页 |
4.2 促进灾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5-48页 |
4.2.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 第45-46页 |
4.2.2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环境优先方针 | 第46页 |
4.2.3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 第46页 |
4.2.4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 第46-4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结论 | 第48-49页 |
5.2 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