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7页 |
1.1 引言 | 第19页 |
1.2 燃料电池 | 第19-23页 |
1.2.1 燃料电池的起源及发展 | 第19-21页 |
1.2.2 燃料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1.2.3 燃料电池的分类及应用 | 第22-23页 |
1.3 电催化—燃料电池技术的主要挑战 | 第23-33页 |
1.3.1 近代电催化的发展 | 第23-25页 |
1.3.2 燃料电池阳极氢氧化反应 | 第25-28页 |
1.3.3 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 | 第28-33页 |
1.4 聚合物膜燃料电池电催化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33-35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地和意义 | 第35-37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6-37页 |
第二章 氢反应机理研究:电解质pH对弱吸附金属电极的影响 | 第37-51页 |
2.1 前言 | 第37-3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38页 |
2.2.2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38-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0页 |
2.3.1 HER电催化活性 | 第40-42页 |
2.3.2 多晶Au电极HER的Tafel斜率 | 第42-44页 |
2.3.3 氢/氧结合能随pH值的变化规律 | 第44-47页 |
2.3.4 CO剥离实验 | 第47-49页 |
2.3.5 pH值影响氢反应的机理分析 | 第49-50页 |
2.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电解质pH值对金电极催化氧还原反应的影响机制研究 | 第51-68页 |
3.1 前言 | 第51-5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52页 |
3.2.2 碳载纳米Au电极的制备 | 第52页 |
3.2.3 物理表征手段 | 第52-53页 |
3.2.4 电化学性能表征方式 | 第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7页 |
3.3.1 多晶Au电极的ORR活性 | 第53-56页 |
3.3.2 多晶Au电极的ORR动力学参数 | 第56-57页 |
3.3.3 Au/C催化剂的物理表征 | 第57-58页 |
3.3.4 A/C电极的ORR活性 | 第58-60页 |
3.3.5 Au/C电极上ORR的动力学参数 | 第60-62页 |
3.3.6 金电极的OHad吸附分析 | 第62-64页 |
3.3.7 机理讨论 | 第64-67页 |
3.4 结论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复合法制备三元核壳结构值化剂的研究 | 第68-81页 |
4.1 前言 | 第68-6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9-72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69页 |
4.2.2 新型CuPd@Pt/C核壳结构催化剂的制备 | 第69-71页 |
4.2.2.1 合成方法的设计 | 第69-70页 |
4.2.2.2 炭黑载体的预处理 | 第70页 |
4.2.2.3 CuPd/C的制备 | 第70-71页 |
4.2.2.4 Modified CuPd@Pt/C的制备 | 第71页 |
4.2.3 仪器与表征方法 | 第71-72页 |
4.2.3.1 物理结构表征手段 | 第71页 |
4.2.3.2 电化学性能评价方式 | 第71-7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0页 |
4.3.1 晶体结构表征 | 第72-74页 |
4.3.2 微观形貌分析 | 第74-75页 |
4.3.3 构筑成分测量 | 第75-77页 |
4.3.4 表观性质分析 | 第77页 |
4.3.5 电催化剂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77-79页 |
4.3.6 氧还原活性评价 | 第79-80页 |
4.4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低铂脱合金核壳结构催化剂的批量制备研究 | 第81-98页 |
5.1 前言 | 第81-8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3-86页 |
5.2.1 材料与试剂 | 第83页 |
5.2.2 脱合金批量化工艺的设计理念 | 第83-84页 |
5.2.3 脱合金CuPt/C核壳结构催化剂的制备 | 第84-85页 |
5.2.4 仪器与表征方法 | 第85-86页 |
5.2.4.1 物理结构表征手段 | 第85页 |
5.2.4.2 电化学性能评价方式 | 第85-8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6-96页 |
5.3.1 金属载量测定 | 第86-88页 |
5.3.2 晶型结构分析 | 第88-89页 |
5.3.3 微观形貌 | 第89-91页 |
5.3.4 构筑成分测量 | 第91-92页 |
5.3.5 表观信息分析 | 第92-93页 |
5.3.6 循环伏安测试 | 第93-95页 |
5.3.7 氧还原活性评价 | 第95-96页 |
5.4 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8-100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6-118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18-119页 |
附件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