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Ⅰ族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铜副族(IB族金属元素)论文--铜Cu论文

形貌可控纳米氧化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作者简历第7-10页
摘要第10-14页
ABSTRACT第14-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24-61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24-25页
    1.2 半导体化合物研究进展第25-31页
        1.2.1 半导体化合物的定义及分类第25-26页
        1.2.2 半导体材料发展简史第26-28页
        1.2.3 半导体材料的特点及应用第28-31页
    1.3 纳米CuO概述第31-59页
        1.3.1 CuO的基本性质第32-34页
        1.3.2 纳米CuO的制备方法第34-37页
        1.3.3 CuO纳米结构的生长机制第37-43页
        1.3.4 纳米CuO的应用第43-59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第59-61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61-67页
    2.1 引言第61页
    2.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第61-63页
        2.2.1 实验试剂第61-62页
        2.2.2 实验仪器第62-63页
    2.3 样品表征手段及测试条件第63-67页
        2.3.1 X射线衍射仪分析第63页
        2.3.2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第63-64页
        2.3.3 透射电镜分析第64页
        2.3.4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第64页
        2.3.5 金相显微镜分析第64页
        2.3.6 光致发光性能测试第64-65页
        2.3.7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第65页
        2.3.8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65-67页
第三章 水热工艺制备多维CuO纳米结构第67-79页
    3.1 引言第67页
    3.2 实验方案第67-68页
    3.3 水热工艺制备CuO纳米结构的影响因素探讨第68-74页
        3.3.1 醋酸铜浓度第68-70页
        3.3.2 沉淀剂第70-72页
        3.3.3 水热反应温度第72-73页
        3.3.4 水热反应时间第73-74页
    3.4 UV-vis表征第74-75页
    3.5 光催化性能研究第75-76页
    3.6 水热工艺制备CuO纳米片生长机制第76-78页
    3.7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四章 电化学沉积工艺制备星形CuO纳米结构第79-92页
    4.1 引言第79页
    4.2 实验方案第79-81页
    4.3 电化学沉积工艺制备CuO纳米结构的影响因素探讨第81-88页
        4.3.1 电沉积电压第81-84页
        4.3.2 电沉积时间第84-85页
        4.3.3 电沉积温度第85-86页
        4.3.4 反应液搅拌速率第86-87页
        4.3.5 退火温度第87-88页
    4.4 UV-vis表征第88-89页
    4.5 光催化性能研究第89页
    4.6 电化学沉积工艺制备星形CuO纳米结构生长机制第89-91页
    4.7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五章 三电位阳极氧化工艺制备一维CuO纳米线第92-108页
    5.1 引言第92页
    5.2 实验方案第92-95页
    5.3 阳极氧化工艺制备CuO纳米线的影响因素探讨第95-103页
        5.3.1 阳极氧化电压第95-97页
        5.3.2 NaOH浓度第97-98页
        5.3.3 阳极氧化温度第98-99页
        5.3.4 电解液体系第99-100页
        5.3.5 阳极氧化时间第100-103页
    5.4 PL表征第103-104页
    5.5 光催化性能研究第104-105页
    5.6 三电位阳极氧化工艺制备CuO纳米线生长机制第105-106页
    5.7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六章 化学浴沉积工艺制备多维CuO纳米结第108-134页
    6.1 引言第108页
    6.2 实验方案第108-110页
    6.3 化学浴沉积工艺制备CuO纳米结构的影响因素探讨第110-119页
        6.3.1 NaOH浓度第110-115页
        6.3.2 反应时间第115-117页
        6.3.3 热处理第117-119页
    6.4 FESEM和AFM表征第119-121页
    6.5 PL表征第121-122页
    6.6 UV-vis表征第122-125页
    6.7 光催化性能研究第125-128页
    6.8 化学浴沉积工艺制备CuO纳米结构生长机制第128-132页
    6.9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第七章 CuO纳米片的金属离子掺杂改性第134-155页
    7.1 引言第134页
    7.2 实验方案第134-136页
    7.3 Zn~(2+)掺杂第136-142页
        7.3.1 XRD分析第136-137页
        7.3.2 FESEM及EDS分析第137-140页
        7.3.3 UV-vis表征第140-141页
        7.3.4 光催化性能研究第141-142页
    7.4 Cd~(2+)掺杂第142-147页
        7.4.1 XRD分析第142-143页
        7.4.2 FESEM和EDS分析第143-145页
        7.4.3 UV-vis表征第145-147页
        7.4.4 光催化性能研究第147页
    7.5 Mn~(2+)掺杂第147-153页
        7.5.1 XRD分析第147-149页
        7.5.2 FESEM和EDS分析第149-151页
        7.5.3 UV-vis表征第151-152页
        7.5.4 光催化性能研究第152-153页
    7.6 本章小结第153-155页
第八章 两步溶剂工艺制备CuO@TiO_2核壳结构第155-172页
    8.1 引言第155-156页
    8.2 实验方案第156-157页
    8.3 两步溶剂工艺制备CuO@TiO_2核壳结构的影响因素探讨第157-165页
        8.3.1 醋酸铜浓度第157-160页
        8.3.2 钛酸四丁酯浓度第160-163页
        8.3.3 退火温度第163-165页
    8.4 TEM及金相显微镜(MM)表征第165页
    8.5 UV-vis表征第165-168页
    8.6 光催化性能研究第168-169页
    8.7 两步溶剂工艺CuO@TiO_2核壳结构生长机制第169-170页
    8.8 本章小结第170-172页
第九章 全文总结第172-175页
    9.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72-174页
    9.2 研究展望第174-175页
致谢第175-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oO3六棱柱状向纤维状转变的形态调控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
下一篇:高性能锂硫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