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背景 | 第16-28页 |
1.1 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 | 第16页 |
1.2 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 | 第16-20页 |
1.2.1 吸附法 | 第16-17页 |
1.2.2 化学沉淀法 | 第17-18页 |
1.2.3 离子交换法 | 第18页 |
1.2.4 电解法 | 第18-19页 |
1.2.5 氧化还原法 | 第19页 |
1.2.6 膜分离法 | 第19-20页 |
1.2.7 生物法 | 第20页 |
1.3 生物质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0-24页 |
1.3.1 水热法制备生物质碳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3.2 直接碳化法制备泡沫碳概述 | 第22-23页 |
1.3.3 生物质碳材料在处理重金属废水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1.4 纳米零价铁/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4.1 纳米零价铁的性质及制备方法 | 第24-25页 |
1.4.2 纳米零价铁/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在重金属处理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2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8-32页 |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8页 |
2.1.1 试剂 | 第28页 |
2.1.2 仪器 | 第28页 |
2.2 材料的表征 | 第28-29页 |
2.2.1 XRD分析 | 第28页 |
2.2.2 FT-IR分析 | 第28-29页 |
2.2.3 N_2物理吸附分析 | 第29页 |
2.2.4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 第29页 |
2.2.5 ICP-OES分析 | 第29页 |
2.3 除镍方法 | 第29-32页 |
2.3.1 溶液配制 | 第29页 |
2.3.2 绘制标准曲线 | 第29-30页 |
2.3.3 含镍废水的处理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纳米零价铁/石墨化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镍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3.2.1 材料的制备 | 第32-33页 |
3.2.2 材料的表征 | 第33页 |
3.2.3 含镍废水的处理 | 第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3.3.1 xFe/g-C材料的XRD分析 | 第33-35页 |
3.3.2 xFe/g-C材料的FT-IR分析 | 第35页 |
3.3.3 xFe/g-C材料的Raman分析 | 第35-36页 |
3.3.4 xFe/g-C材料的N_2物理吸附分析 | 第36-37页 |
3.4 含镍废水的处理 | 第37-40页 |
3.4.1 xFe/g-C对含镍废水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2 溶液pH的影响 | 第38页 |
3.4.3 废水处理温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4 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 吸附动力学 | 第40-41页 |
3.6 吸附等温线 | 第41-43页 |
3.7 结论 | 第43-46页 |
第四章 纳米零价铁/泡沫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镍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46-56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4.2.1 材料的制备 | 第46-47页 |
4.2.2 材料的表征 | 第47页 |
4.2.3 含镍废水的处理 | 第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0页 |
4.4 含镍废水的处理 | 第50-52页 |
4.4.1 xFe/C对镍废水的影响 | 第50页 |
4.4.2 废水处理温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3 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4.5 吸附动力学 | 第52页 |
4.6 吸附等温线 | 第52-54页 |
4.7 结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56页 |
5.2 论文的创新性 | 第56-57页 |
5.3 后续工作设想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