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 第7-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2-21页 |
| 1 肝与内伤头痛发病关系文献回顾 | 第12-16页 |
| 1.1 头痛病名沿革 | 第12-13页 |
| 1.2 历代医家对肝与内伤头痛发病关系的研究 | 第13-16页 |
| 1.2.1 秦汉时期 | 第13页 |
| 1.2.2 晋隋唐时期 | 第13-14页 |
| 1.2.3 宋金元时期 | 第14-15页 |
| 1.2.4 明清时期 | 第15页 |
| 1.2.5 近现代医家对肝与内伤头痛关系的研究 | 第15-16页 |
| 2 内伤头痛发病与肝相关的理论探讨 | 第16-21页 |
| 2.1 肝的生理功能 | 第16-17页 |
| 2.1.1 肝主疏泄 | 第16-17页 |
| 2.1.2 肝藏血 | 第17页 |
| 2.1.3 肝在志为怒 | 第17页 |
| 2.1.4 肝开窍于目 | 第17页 |
| 2.1.5 肝经循行 | 第17页 |
| 2.2 肝经本病致头痛 | 第17-18页 |
| 2.2.1 风为主因 | 第18页 |
| 2.2.2 肝风夹火 | 第18页 |
| 2.3 他脏及肝致头痛 | 第18-20页 |
| 2.3.1 肝风夹痰 | 第18页 |
| 2.3.2 风兼寒湿 | 第18-19页 |
| 2.3.3 久病成瘀 | 第19页 |
| 2.3.4 血虚生风 | 第19页 |
| 2.3.5 水不涵木 | 第19页 |
| 2.3.6 气虚不升 | 第19-20页 |
| 2.4 内伤头痛病机 | 第20-21页 |
| 第二章:临床研究 | 第21-36页 |
| 1 诊断标准和调查研究对象 | 第21-23页 |
| 1.1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1页 |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1-23页 |
| 1.3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 2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 第23-24页 |
| 2.1 调查内容 | 第23-24页 |
| 2.2 调查问卷 | 第24页 |
| 2.3 调查方法 | 第24页 |
| 2.4 内伤头痛病机证素诊断方法 | 第24页 |
|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页 |
| 3 临床资料分析 | 第24-25页 |
| 3.1 病例来源及病例数 | 第24页 |
| 3.2 人口学资料 | 第24页 |
| 3.3 头痛指数 | 第24-25页 |
| 3.4 病程数 | 第25页 |
| 3.5 相关性研究 | 第25页 |
| 4 内伤头痛肝经病机证素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 | 第25-27页 |
| 4.1 内伤头痛病机证素分布规律 | 第25页 |
| 4.2 肝经病机证素相互兼夹情况 | 第25-26页 |
| 4.3 肝经病机证素与其他病机证素兼夹情况 | 第26页 |
| 4.4 病机证素与头痛评分关系 | 第26页 |
| 4.5 病机证素与内伤头痛病程长短的关系 | 第26-27页 |
| 5 内伤头痛病机证素相关性研究 | 第27-30页 |
| 5.1 内伤头痛病机证素与性别相关性研究 | 第27-28页 |
| 5.2 内伤头痛病机证素与年龄相关性研究 | 第28页 |
| 5.3 与肝相关病机证素与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 | 第28-30页 |
| 6 结论 | 第30-31页 |
| 6.1 内伤头痛病机证素分布规律 | 第30页 |
| 6.2 肝经病机证素相互兼夹情况 | 第30页 |
| 6.3 肝经病机证素与其他病机证素兼夹情况 | 第30页 |
| 6.4 病机证素与头痛评分关系 | 第30页 |
| 6.5 病机证素与内伤头痛病程长短的关系 | 第30页 |
| 6.6 内伤头痛病机证素与性别相关性研究 | 第30页 |
| 6.7 内伤头痛病机证素与年龄相关性研究 | 第30-31页 |
| 6.8 与肝相关病机证素与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 | 第31页 |
| 7 讨论 | 第31-36页 |
| 7.1 肝经病机证素是内伤头痛主要病机证素 | 第31-32页 |
| 7.2 肝经病机证素相关性研究 | 第32-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附录 | 第38-45页 |
| 附录1:内伤头痛病机证素诊断量表 | 第38-41页 |
| 附录2:内伤头痛病机证素调查问卷 | 第41-4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