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器论文--开关电器、断路器论文--断路器论文

真空直流断路器循迹操动及开断动态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符号表第19-20页
1 绪论第20-37页
    1.1 直流开断的研究背景第20页
    1.2 直流开断的基本方法及原理第20-25页
        1.2.1 限流式开断法第21-22页
        1.2.2 自激振荡法第22-23页
        1.2.3 混合开断法第23-24页
        1.2.4 人工过零法第24-25页
    1.3 直流开断的研究现状第25-33页
        1.3.1 直流系统拓扑结构第25-27页
        1.3.2 直流断路器操动机构第27-28页
        1.3.3 真空直流电弧第28-31页
        1.3.4 真空介质恢复强度第31-33页
    1.4 断路器操动机构控制第33-34页
    1.5 存在的问题第34-35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35-37页
2 永磁-斥力混合操动机构控制算法的仿真与实验研究第37-58页
    2.1 概述第37页
    2.2 永磁斥力混合式操动机构及控制电路第37-41页
        2.2.1 永磁-斥力混合式操动机构第37-39页
        2.2.2 斥力部分硬件设计第39-40页
        2.2.3 永磁部分硬件设计第40-41页
    2.3 混合机构永磁部分控制算法的仿真分析及验证第41-50页
        2.3.1 仿真模型第41-44页
        2.3.2 仿真系统建立第44-46页
        2.3.3 电流及位移控制算法第46-49页
        2.3.4 仿真验证第49-50页
    2.4 永磁机构跟踪控制实验验证第50-56页
        2.4.1 PD算法跟踪电流测试第50-51页
        2.4.2 模糊算法变电容容量跟踪位移测试第51-52页
        2.4.3 模糊算法变电容电压跟踪位移测试第52-54页
        2.4.4 模糊算法变环境温度跟踪位移测试第54-55页
        2.4.5 模糊算法其他工况下跟踪位移测试第55-56页
    2.5 斥力部分控制分析及实验验证第56-57页
    2.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3 直流开断动态因素仿真研究第58-79页
    3.1 概述第58-59页
    3.2 真空电弧弧后介质恢复过程及其理论描述第59-65页
        3.2.1 介质恢复前期——鞘层发展阶段理论分析第59-62页
        3.2.2 介质恢复中期——金属蒸气衰减阶段理论分析第62-65页
    3.3 直流开断动态因素的仿真模型第65-68页
        3.3.1 仿真模型的建立第65-66页
        3.3.2 仿真线路及基本开断过程描述第66-68页
    3.4 直流开断动态因素仿真第68-77页
        3.4.1 不同换流频率的影响第68-71页
        3.4.2 不同分断速度的影响第71-74页
        3.4.3 不同燃弧时间的影响第74-77页
    3.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4 基于电弧图像的真空直流开断动态因素研究第79-98页
    4.1 概述第79页
    4.2 实验系统搭建第79-84页
        4.2.1 合成回路实验系统搭建第79-80页
        4.2.2 真空灭弧室参数第80-81页
        4.2.3 高速摄像机成像第81-83页
        4.2.4 直流开断时序控制第83-84页
    4.3 电弧图像处理第84-86页
        4.3.1 基本的电弧图像处理方法第84页
        4.3.2 电弧图像的二值化处理第84-85页
        4.3.3 电弧图像的伪彩增强处理第85-86页
    4.4 动态因素对电弧图像面积的影响第86-94页
        4.4.1 不同分断速度下的电弧图像面积第86-91页
        4.4.2 不同换流频率下的电弧图像面积第91-92页
        4.4.3 不同燃弧时间下的电弧图像面积第92-93页
        4.4.4 转移电容器不同预充电电压对电弧图像面积的影响第93-94页
    4.5 动态因素下电弧图像的伪彩增强第94-97页
        4.5.1 不同分断速度下的电弧图像伪彩增强第95页
        4.5.2 不同换流频率下的电弧图像伪彩增强第95-96页
        4.5.3 不同燃弧时间下的电弧图像伪彩增强第96-97页
    4.6 本章小结第97-98页
5 真空直流开断的弧后固有介质恢复强度测量第98-111页
    5.1 概述第98页
    5.2 真空直流开断动态因素分析及弧后介质强度测量方法第98-101页
        5.2.1 真空直流开断动态因素与介质强度恢复的关系分析第98-99页
        5.2.2 真空直流开断的弧后介质恢复强度测量方法第99-101页
    5.3 固有介质恢复强度测量试验系统第101-105页
        5.3.1 固有介质恢复强度测量试验回路第101-102页
        5.3.2 固有介质恢复强度测量的时序控制第102-103页
        5.3.3 高压脉冲电源第103-104页
        5.3.4 典型的实验波形第104-105页
    5.4 不同动态因素下的固有介质恢复强度测量第105-110页
        5.4.1 不同分断速度下的固有介质强度恢复曲线测量第105-107页
        5.4.2 不同燃弧时间下的固有介质强度恢复曲线测量第107-108页
        5.4.3 不同换流频率下的固有介质强度恢复曲线测量第108-110页
    5.5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1-114页
    6.1 结论第111-112页
    6.2 创新点第112-113页
    6.3 展望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作者简介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D4+CD25+Treg/Th17及其细胞上PD-1/PD-L1在COPD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意义
下一篇:调节性B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水平及临床意义的初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