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英文缩略表 | 第7-11页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6页 |
| 2. 虫生真菌资源概述 | 第16-32页 |
| ·虫生真菌的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 ·虫生真菌在蜱生物防控中的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 ·虫生真菌对宿主的侵染机制 | 第24-26页 |
| ·分生孢子在蜱体壁上的吸附和萌发 | 第24-25页 |
| ·侵染结构的形成 | 第25页 |
| ·穿透寄主体壁进入血腔 | 第25-26页 |
| ·菌丝体在寄主体内生长或产生毒素,战胜昆虫的免疫系统致死昆虫 | 第26页 |
| ·分生孢子形成与再侵染 | 第26页 |
| ·虫生真菌侵染过程的相关酶及毒素 | 第26-29页 |
| ·低分子毒素 | 第27页 |
| ·高分子毒素 | 第27-29页 |
| ·孢外蛋白酶 | 第27-28页 |
| ·几丁质酶 | 第28页 |
| ·酯酶和脂酶 | 第28-29页 |
| ·其它酶类 | 第29页 |
| ·虫生真菌与农药配伍的研究 | 第29-30页 |
| ·虫生真菌的生产及应用现状 | 第30-32页 |
| 第二篇 研究报告 | 第32-77页 |
| 第一章 蜱病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 第32-4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8页 |
| ·试验材料 | 第32-33页 |
| ·土壤样品和罹病昆虫的采集 | 第32-33页 |
| ·供试培养基制备 | 第33页 |
| ·基础培养基制备 | 第33页 |
| ·白僵菌选择性培养基制备 | 第33页 |
| ·绿僵菌选择性培养基制备 | 第33页 |
|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 ·稀释平板法 | 第33页 |
| ·组织分离法 | 第33-34页 |
| ·分离菌落的鉴定 | 第34-38页 |
| ·分离菌落的形态学鉴定 | 第34页 |
| ·分离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4-38页 |
| ·引物设计 | 第34页 |
| ·分离菌株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34-35页 |
| ·目的序列的扩增 | 第35-36页 |
| ·目的序列PCR 产物的回收 | 第36页 |
| ·PCR 产物与pGEM-T Easy 载体的连接反应 | 第36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6-37页 |
|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第37-38页 |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37-38页 |
| ·PCR 扩增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8页 |
| ·目的片段的序列测定 | 第38页 |
| 2 结果 | 第38-43页 |
| ·病原菌株的分离 | 第38页 |
| ·分离菌株的鉴定 | 第38-43页 |
| 3 讨论 | 第43-45页 |
| 第二章 蜱病原真菌的致病力筛选 | 第45-5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 ·供试菌株 | 第45页 |
| ·供试蜱种 | 第45-46页 |
| ·常用仪器 | 第46页 |
| ·方法 | 第46-47页 |
|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与浓度测定 | 第46页 |
| ·分离菌株的初步筛选 | 第46页 |
| ·利用不同蜱种对分离菌株进行复筛 | 第46页 |
| ·优势菌株的毒力评价 | 第46-47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7页 |
| 2 结果 | 第47-55页 |
| ·分离菌株的初步筛选 | 第47-48页 |
| ·利用不同蜱种对分离菌株进行复筛 | 第48-53页 |
| ·球孢白僵菌B.bAT25 菌株对微小牛蜱的致病力测定 | 第49-50页 |
| ·球孢白僵菌B.bAT01 菌株对微小牛蜱的致病力测定 | 第50-51页 |
| ·球孢白僵菌B.bAT17 菌株对微小牛蜱的致病力测定 | 第51-53页 |
| ·优势菌株的毒力评价 | 第53-55页 |
| 3 讨论 | 第55-56页 |
| 第三章 球孢白僵菌与溴氰菊酯的协同效应 | 第56-62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6-58页 |
| ·供试菌株及杀虫剂 | 第56页 |
| ·供试蜱种 | 第56-57页 |
| ·相容性测定 | 第57页 |
| ·溴氰菊酯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57页 |
| ·溴氰菊酯剂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7页 |
| ·生物测定 | 第57页 |
| ·数据处理 | 第57-58页 |
| 2 结果 | 第58-60页 |
| 3 讨论 | 第60-62页 |
| 第四章 蜱病原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62-76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2-66页 |
| ·材料 | 第62-63页 |
| ·试验菌株 | 第62页 |
| ·基础培养基 | 第62页 |
| ·液体培养基 | 第62-63页 |
| ·固相培养基 | 第63页 |
| ·方法 | 第63-65页 |
| ·不同基础培养基对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63页 |
| ·不同温度对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63页 |
| ·不同pH 值对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63-64页 |
| ·不同碳源对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64页 |
| ·不同氮源对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64页 |
| ·不同微量元素对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64页 |
| ·不同固体配料物对真菌产孢的影响 | 第64-65页 |
| ·不同液体培养基对真菌产孢的影响 | 第65页 |
| ·最佳物料配方对真菌产孢的影响 | 第65页 |
| ·最佳物料配方组合下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 第65页 |
| ·数据处理 | 第65-66页 |
| 2. 结果 | 第66-74页 |
| ·不同培养基对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66页 |
| ·不同温度对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66-69页 |
| ·不同pH 值对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69-70页 |
| ·不同碳源对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70-71页 |
| ·不同氮源对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71页 |
| ·不同微量元素对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71-72页 |
| ·固体基础配方对真菌产孢的影响 | 第72页 |
| ·液体基础配方对真菌产孢的影响 | 第72-73页 |
| ·复合配方对真菌产孢的影响 | 第73-74页 |
| ·原粉萌发率的测定 | 第74页 |
| 3 讨论 | 第74-76页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个人简介 | 第85-86页 |
| 导师简介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