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河道硬质驳岸的弊端日益突出 | 第9页 |
1.1.2 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提升 | 第9页 |
1.1.3 城市更新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为杭州城区河道硬质驳岸的改造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 第10页 |
1.2.2 使杭州城区河道硬质驳岸的改造设计科学化、规范化 | 第10-11页 |
1.2.3 填补我国在研究城市河道硬质驳岸软化改造技术集成方面的空白 | 第11页 |
1.3 文献回顾 | 第11-19页 |
1.3.1 国内驳岸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 | 第11-17页 |
1.3.2 国外驳岸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1.4.1 硬质驳岸 | 第19-20页 |
1.4.2 软化 | 第20页 |
1.4.3 驳岸软化 | 第20页 |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20-21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硬质驳岸的分类和潜在的破坏因素 | 第24-40页 |
2.1 硬质驳岸的基本构造 | 第24-25页 |
2.2 硬质驳岸的分类 | 第25-36页 |
2.2.1 按结构形式分类 | 第25-28页 |
2.2.2 按材料分类 | 第28-35页 |
2.2.3 按样式分类 | 第35-36页 |
2.3 硬质驳岸潜在的破坏因素 | 第36-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杭州城区河道硬质驳岸软化现状调研 | 第40-62页 |
3.1 杭州概况 | 第40页 |
3.2 调研样点及调研指标的确定 | 第40-43页 |
3.2.1 调研样点的确定 | 第40-42页 |
3.2.2 调研指标的确定 | 第42-43页 |
3.3 调研结果分析 | 第43-56页 |
3.3.1 贴沙河调研 | 第43-44页 |
3.3.2 东河调研 | 第44-46页 |
3.3.3 古新河调研 | 第46-48页 |
3.3.4 西溪河调研 | 第48-49页 |
3.3.5 京杭大运河调研 | 第49-51页 |
3.3.6 中东河沟通段调研 | 第51-52页 |
3.3.7 红西河整治河道段调研 | 第52-53页 |
3.3.8 横河港整治河道段调研 | 第53-54页 |
3.3.9 新开河四季青段调研 | 第54-55页 |
3.3.10 新塘河望江段调研 | 第55-56页 |
3.3.11 杭州城区河道硬质驳岸软化现状小结 | 第56页 |
3.4 杭州城区滨河植物种类总结 | 第56-60页 |
3.4.1 水面植物种类 | 第56-58页 |
3.4.2 岸边植物种类 | 第58-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4 河道硬质驳岸软化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 第62-67页 |
4.1 河道硬质驳岸软化的理论基础 | 第62-64页 |
4.1.1 景观生态学 | 第62页 |
4.1.2 环境心理学 | 第62-64页 |
4.1.3 景观美学 | 第64页 |
4.2 河道硬质驳岸软化的原则 | 第64-66页 |
4.2.1 稳定性原则 | 第64-65页 |
4.2.2 地域性原则 | 第65页 |
4.2.3 景观性原则 | 第65-66页 |
4.2.4 生态性原则 | 第66页 |
4.2.5 亲水性原则 | 第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杭州城区河道硬质驳岸软化技术初探 | 第67-90页 |
5.1 生态浮岛在硬质驳岸软化改造中的应用 | 第67-69页 |
5.2 垂直绿化在河道硬质驳岸软化改造中的应用 | 第69-81页 |
5.3 石笼在河道硬质驳岸软化改造中的应用 | 第81-82页 |
5.4 人工抛石在河道硬质驳岸软化改造中的应用 | 第82-84页 |
5.5 生态袋在河道硬质驳岸软化改造中的应用 | 第84-86页 |
5.6 木材在河道硬质驳岸软化改造中的应用 | 第86-87页 |
5.7 其它技术和方法在河道硬质驳岸软化改造中的应用 | 第87-8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6 典型案例——中东河沟通段河道硬质驳岸软化改造 | 第90-101页 |
6.1 沟通段河道硬质驳岸综合现状 | 第90-91页 |
6.2 沟通段河道硬质驳岸潜在的破坏因素 | 第91-92页 |
6.3 沟通段河道硬质驳岸软化改造采取的技术和方法 | 第92-96页 |
6.4 沟通段河道硬质驳岸软化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 第96-98页 |
6.5 沟通段河道硬质驳岸软化改造景观提升策略 | 第98-101页 |
7 结语 | 第101-103页 |
7.1 论文的研究成果 | 第101页 |
7.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图表来源 | 第106-110页 |
个人简介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