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研究背景 | 第12-18页 |
1.1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及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2 广东省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 第14-16页 |
1.2.1 自然条件 | 第14页 |
1.2.2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2.3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情况 | 第15-16页 |
1.3 电白区中药资源概况 | 第16-17页 |
1.4 电白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电白区概况 | 第18-22页 |
2.1 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 第18-20页 |
2.2 地质、地貌和土壤 | 第20页 |
2.3 土壤 | 第20页 |
2.4 水文 | 第20页 |
2.5 气候特征 | 第20页 |
2.6 植被概况 | 第20-22页 |
第3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30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2-30页 |
3.2.1 资料收集 | 第22页 |
3.2.2 方案设计 | 第22页 |
3.2.3 物资准备 | 第22-23页 |
3.2.4 现场调查 | 第23页 |
3.2.5 室内整理 | 第23-27页 |
3.2.6 药用植物评价方法 | 第27-30页 |
第4章 电白区药用植物资源特点 | 第30-55页 |
4.1 电白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构成 | 第30-37页 |
4.1.1 药用植物科的组成 | 第31-36页 |
4.1.2 药用植物属的组成 | 第36-37页 |
4.2 电白区药用植物生活型 | 第37-39页 |
4.3 电白区药用植物资源类型 | 第39页 |
4.4 电白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 第39-44页 |
4.4.1 药用种子植物科地理成分分析 | 第39-41页 |
4.4.2 药用种子植物属地理成分分析 | 第41-44页 |
4.5 电白区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分析 | 第44-47页 |
4.6 电白区药用植物性味功效分析 | 第47-55页 |
4.6.1 电白区药用植物性味分析 | 第47-49页 |
4.6.2 电白区药用植物功效分析 | 第49-52页 |
4.6.3 药用植物毒性分析 | 第52-55页 |
第5章 电白区民间传统医药特点 | 第55-59页 |
5.1 中草药农贸市场 | 第55-56页 |
5.2 电白区地方特色民间习用草药 | 第56-57页 |
5.3 验方收集 | 第57-59页 |
第6章 电白区药材种植情况 | 第59-63页 |
第7章 电白区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评估 | 第63-74页 |
7.1 药用植物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63-67页 |
7.1.1 计算方法 | 第65-67页 |
7.2 药用植物评分结果 | 第67页 |
7.3 药用植物评分情况分析 | 第67-74页 |
第8章 电白区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民间传统医药保护建议 | 第74-79页 |
8.1 电白区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 | 第74-77页 |
8.1.1 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 第74-75页 |
8.1.2 存在的问题 | 第75-76页 |
8.1.3 对策与建议 | 第76-77页 |
8.2 电白区民间传统医药保护传承建议 | 第77-79页 |
8.2.1 民间传统医药现状 | 第77页 |
8.2.2 存在的问题 | 第77-78页 |
8.2.3 对策与建议 | 第78-79页 |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9-82页 |
9.1 结论 | 第79-80页 |
9.2 讨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一 电白区药用植物资源编目 | 第86-119页 |
附录二 电白区部分野生药用植物资源 | 第119-120页 |
附图三 电白区部分栽培药用植 | 第120-121页 |
附录四 电白区民间生草药农贸集市 | 第121-122页 |
附录五 电白区民间传统医药 | 第122-123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工作及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附件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