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广西蚕病的发生及危害现状 | 第12页 |
1.1.1 广西蚕业发展现状 | 第12页 |
1.1.2 广西蚕病的发生及危害现状 | 第12页 |
1.2 家蚕灵菌败血病及细菌性中毒症的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2.1 家蚕细菌病的发生及传染规律 | 第12-13页 |
1.2.2 家蚕灵菌败血病的症状及病原 | 第13页 |
1.2.3 细菌性中毒症的症状及病原 | 第13-14页 |
1.2.4 芽孢杆菌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3 细菌鉴定方法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1.3.1 细菌常规鉴定法 | 第15-16页 |
1.3.2 细菌的数值分类和自动化鉴定 | 第16页 |
1.3.3 化学分类鉴定法 | 第16-17页 |
1.3.4 分子遗传学分类鉴定法 | 第17-18页 |
1.4 家蚕细菌病的防治方法 | 第18-19页 |
1.4.1 化学防治方法 | 第18-19页 |
1.4.2 物理及农业防治方法 | 第19页 |
1.4.3 生物防治方法 | 第1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 材料 | 第20-21页 |
2.1.1 病蚕采集 | 第20页 |
2.1.2 培养基 | 第20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2.2 方法 | 第21-24页 |
2.2.1 病原菌的分离---稀释培养法 | 第21页 |
2.2.2 病原菌的鉴定 | 第21-22页 |
2.2.3 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 第22页 |
2.2.4 蚕药筛选 | 第22页 |
2.2.5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2.2.6 消毒剂筛选 | 第23页 |
2.2.7 家蚕细菌病感染规律试验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6页 |
3.1 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 | 第24-30页 |
3.1.1 灵菌败血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第24-28页 |
3.1.2 细菌中毒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第28-30页 |
3.2 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 第30-32页 |
3.2.1 灵菌败血病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 第30-31页 |
3.2.2 细菌性中毒症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 第31-32页 |
3.3 防治细菌病蚕药筛选 | 第32-33页 |
3.3.1 灵菌败血病病原菌的蚕药筛选 | 第32-33页 |
3.3.2 细菌性中毒症病原菌的蚕药筛选 | 第33页 |
3.4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 第33-34页 |
3.5 消毒剂筛选 | 第34-35页 |
3.5.1 与灵菌败血病病原菌相关的消毒剂的筛选结果 | 第34-35页 |
3.5.2 与细菌性中毒症相关的消毒剂的筛选结果 | 第35页 |
3.6 家蚕细菌病感染规律试验 | 第35-36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6-39页 |
4.1 结论 | 第36页 |
4.1.1 家蚕灵菌败血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防治研究 | 第36页 |
4.1.2 家蚕细菌性中毒症病原菌分离鉴定及防治研究 | 第36页 |
4.2 讨论 | 第36-39页 |
4.2.1 关于灵菌败血病 | 第36-37页 |
4.2.2 关于细菌性中毒症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附录 | 第43-46页 |
附件一 | 第43-44页 |
附件二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