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RAF激酶抑制剂的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1.2.1 RAF激酶抑制剂的结合模式 | 第12-13页 |
1.2.2 RAF激酶抑制剂的分类 | 第13-16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二章 RAF激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 | 第18-54页 |
2.1 1H-吡唑并[3,4-d]嘧啶类化合物的设计 | 第18-19页 |
2.2 1H-吡唑并[3,4-d]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19-21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1-54页 |
2.3.1 试剂与仪器 | 第21页 |
2.3.2 1H-吡唑并[3,4-d]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21-50页 |
2.3.3 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化合物的合成 | 第50-54页 |
第三章 1H-吡唑并[3,4-d]嘧啶类化合物对蛋白激酶活性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第54-65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54-59页 |
3.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54-56页 |
3.1.2 BRAFV600E激酶在Z'-LYTE(?)激酶活性检测反应体系中最适浓度的优化 | 第56页 |
3.1.3 目标化合物对BRAF~(V600E)激酶单点抑制率的测定 | 第56-57页 |
3.1.4 所选目标化合物对BRAF~(V600E)激酶IC_(50)值的测定 | 第57-58页 |
3.1.5 目标化合物对细胞增殖活性的测定 | 第58-59页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3.2.1 1H-吡唑并[3,4-d]嘧啶类化合物对BRAF~(V600E)激酶活性的评价 | 第59-63页 |
3.2.2 1H-吡唑并[3,4-d]嘧啶类化合物对细胞增殖活性的评价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化合物1v对RAF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 | 第65-69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5页 |
4.1.1 试剂与仪器 | 第65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65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4.2.1 化合物1v对激酶作用的选择性 | 第65-66页 |
4.2.2 化合物1v对RAF蛋白激酶的抑制活性 | 第66-69页 |
第五章 化合物1v对肿瘤细胞迁移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第69-76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69-71页 |
5.1.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70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1-76页 |
5.2.1 化合物1v对A375细胞迁移的影响 | 第71-73页 |
5.2.2 化合物1v对肿瘤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第73-76页 |
第六章 化合物1v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 | 第76-84页 |
6.1 实验部分 | 第76-80页 |
6.1.1 细胞系 | 第76页 |
6.1.2 细胞培养材料 | 第76-77页 |
6.1.3 主要生化试剂 | 第77页 |
6.1.4 抗体 | 第77页 |
6.1.5 实验方法 | 第77-80页 |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0-84页 |
6.2.1 Western blot检测1v作用A375、HT-29细胞后MEK磷酸化蛋白表达变化 | 第80-82页 |
6.2.2 Western blot检测1v对A375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的影响 | 第82-84页 |
第七章 化合物1v与BRAF复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84-91页 |
7.1 实验部分 | 第84-86页 |
7.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84页 |
7.1.2 分子对接 | 第84-85页 |
7.1.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85-86页 |
7.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6-91页 |
7.2.1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稳定性 | 第86-88页 |
7.2.2 氢键分析 | 第88-89页 |
7.2.3 MM-PBSA和MM-GBSA结合自由能计算 | 第89-91页 |
讨论 | 第91-94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缩写词列表 | 第100-102页 |
附图 | 第102-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