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稷山高台花鼓舞蹈形态及文化特征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10-15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 一、稷山高台花鼓的概述 | 第15-23页 |
| (一) 稷山高台花鼓的起源 | 第15-16页 |
| (二) 稷山高台花鼓的发展 | 第16-20页 |
| 1. 无高台阶段 | 第16-17页 |
| 2. 高台产生后的阶段 | 第17-19页 |
| 3. 花鼓改革阶段 | 第19-20页 |
| 4. 花鼓现阶段 | 第20页 |
| (三) 高台花鼓的表演独特性 | 第20-23页 |
| 1. 表演形式的独特性 | 第20-22页 |
| 2. 高台设置的独特性 | 第22-23页 |
| 二、稷山高台花鼓的流变 | 第23-27页 |
| (一) 花鼓舞蹈形态的流变 | 第23-25页 |
| (二) 文化礼仪的流变 | 第25-27页 |
| 三、稷山县高台花鼓舞蹈形态分析 | 第27-37页 |
| (一) 高台花鼓的动作形态分析 | 第27-32页 |
| 1. 头部动作 | 第28-29页 |
| 2. 腿部动作 | 第29-30页 |
| 3. 腰部动作 | 第30-32页 |
| (二) 高台花鼓的道具形态分析 | 第32-35页 |
| (三) 高台花鼓的队形形态分析 | 第35-37页 |
| 四、稷山高台花鼓的文化特征 | 第37-44页 |
| (一) 农耕文化对稷山高台花鼓的影响 | 第38-39页 |
| 1. 农耕文化对花鼓表演的影响 | 第38页 |
| 2. 农耕文化对花鼓唱词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二) 民俗文化对稷山高台花鼓的影响 | 第39-42页 |
| 1. 婚嫁民俗的影响 | 第39-40页 |
| 2. 祭祀民俗的影响 | 第40-41页 |
| 3. “社火”民俗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三) 稷山高台花鼓的功能 | 第42-44页 |
| 1. 传承本地文化的功能 | 第42页 |
| 2. 沟通自然的功能 | 第42-43页 |
| 3. 教化功能 | 第43-44页 |
| 五、稷山高台花鼓发展中的问题思考 | 第44-48页 |
| (一) 稷山高台花鼓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第44-45页 |
| 1. 把握其纯真性,创新不等于创造 | 第44页 |
| 2. 演员缺失严重,花鼓传承严峻 | 第44-45页 |
| 3. 无课堂教材,花鼓原始性遗失 | 第45页 |
| 4. 文化意识薄弱,花鼓认同感差 | 第45页 |
| (二) 针对稷山高台花鼓发展问题的策略 | 第45-48页 |
| 1. 合理提炼改编传统花鼓艺术 | 第45-46页 |
| 2. 建立完善的演员培养体制 | 第46页 |
| 3. 加强高校与民间高台花鼓的交流 | 第46页 |
| 4. 加大对高台花鼓文化的宣传力度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注释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 附录 1 | 第51-52页 |
| 附录 2 | 第52-54页 |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