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本文缘起 | 第9-11页 |
第二节 关于本文的一些基本概念 | 第11-14页 |
一、名称术语 | 第12-13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关于本文的结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修仙型故事 | 第16-30页 |
第一节 修仙型故事的结构模式 | 第17-22页 |
一、服食外物成仙 | 第17-19页 |
二、积善修德成仙 | 第19-21页 |
三、其它修仙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故事构建的艺术手段 | 第22-27页 |
一、"天人合一",人事与自然事物相比附,借此修长生成仙之道 | 第23-24页 |
二、笃行孝悌,坚守忠信,为善斥恶,创造成仙契机 | 第24-27页 |
第三节 修仙型故事的文化价值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济世型故事 | 第30-43页 |
第一节 济世型故事的结构模式 | 第31-35页 |
一、救治人身疾病 | 第31-32页 |
二、拯救自然灾害 | 第32-33页 |
三、涤除妖邪鬼怪 | 第33-35页 |
第二节 故事构建的艺术手段 | 第35-41页 |
一、仙真救世,演绎传奇 | 第35-37页 |
二、巫道合流,济世救人 | 第37-41页 |
第三节 济世型故事的文化价值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游仙型故事 | 第43-59页 |
第一节 游仙类故事的结构模式 | 第44-48页 |
一、误入仙境 | 第44-45页 |
二、仙人引导进入仙境 | 第45-48页 |
第二节 故事构建的艺术手段 | 第48-56页 |
一、现实社会的反动与皈想——误入仙境 | 第48-52页 |
二、施动者(仙人)与受动者(有仙缘者)间的互动——神仙引导 | 第52-56页 |
第三节 游仙型故事的文化价值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