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 创新之处及存在不足 | 第14-15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2. 存在不足 | 第14-15页 |
一、广播电视媒体参与社会治理概述 | 第15-24页 |
(一) 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学理基础 | 第15-17页 |
1. 社会治理与善治 | 第15页 |
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5-16页 |
3. 公共领域与传媒公共性 | 第16-17页 |
4. 媒体的社会责任 | 第17页 |
(二) 广播电视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 第17-19页 |
1. 作为其他治理主体进行社会治理的媒介 | 第18-19页 |
2. 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 第19页 |
(三) 广播电视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现状 | 第19-24页 |
1.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状况 | 第19-20页 |
2. 广播电视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劣势分析 | 第20-21页 |
3. 广播电视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有益尝试 | 第21-24页 |
二、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 | 第24-36页 |
(一)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参与社会治理主要做法 | 第24-29页 |
1. 为政府的社会治理行动做宣传动员 | 第24-25页 |
2. 为凝聚不同治理主体制造“共识” | 第25-26页 |
3. 为不同主体参与协商治理提供交流平台 | 第26-27页 |
4. 为培育百姓公民意识疏通表达渠道 | 第27-28页 |
5. 为社会治理走向善治培育建设理性主体 | 第28-29页 |
(二)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参与社会治理的初步成效 | 第29-36页 |
1. 社会治理主体和治理媒介的雏形初具 | 第29-30页 |
2. 社会治理实践促进节目收视率提高 | 第30-34页 |
3. 打造了一支能够娴熟参与社会治理的媒体团队 | 第34-36页 |
三、广播电视媒体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36-43页 |
(一) 广播电视媒体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1. 实践层面的公共性缺失,导致治理作用发挥不充分 | 第36-37页 |
2. 参与治理自觉性不够,以解决个案为主 | 第37页 |
3. 舆论监督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治理结果的不确定 | 第37-38页 |
4. 媒体参与治理边界模糊,导致越位缺位现象 | 第38-39页 |
5. 广播电视媒体竞争力趋弱,导致参与基础被动摇 | 第39页 |
(二) 广播电视媒体参与社会治理产生问题的原因 | 第39-43页 |
1. 多重属性下严格的媒体监管机制 | 第39-40页 |
2. “强政府—强市场—弱社会”的非均衡格局 | 第40-41页 |
3. 舆论监督合法性基础缺失 | 第41页 |
4. 职能部门缺位,机制不健全 | 第41-42页 |
5. 新媒体的冲击和媒介环境的变化 | 第42-43页 |
四、完善广播电视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43-46页 |
(一) 绘出治理路线,形成监管框架内的媒体参与 | 第43页 |
(二) 培育理性治理主体,助建强社会 | 第43-44页 |
(三) 加快新闻立法,构建有法可依的媒体参与 | 第44页 |
(四) 划分不同部门的职能边界,打造定位精准的媒体平台 | 第44-45页 |
(五) 加快媒体融合,提升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