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 第12页 |
1.1.2 农业面源污染成因 | 第12-13页 |
1.1.3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 第13-14页 |
1.2 滨岸缓冲带研究概述 | 第14-19页 |
1.2.1 滨岸缓冲带的定义和结构 | 第14-15页 |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土壤选择 | 第21-28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27页 |
2.3.1 土壤机械组成 | 第23-24页 |
2.3.2 土壤pH | 第24-25页 |
2.3.3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缓冲带植被筛选实验 | 第28-38页 |
3.1 引言 | 第28-29页 |
3.2 植物筛选的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3.3.1 COD截留效果与讨论 | 第32-34页 |
3.3.2 TN的截留效果与讨论 | 第34-35页 |
3.3.3 TP的截留效果与讨论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滨岸缓冲带模拟实验 | 第38-61页 |
4.1 引言 | 第38-39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9页 |
4.3.1 不同坡度滨岸缓冲带截留径流污染物的效应 | 第41-45页 |
4.3.2 不同坡度滨岸缓冲带截留渗流污染物的效应 | 第45-49页 |
4.3.3 不同径流量条件下缓冲带截留污染物的效应 | 第49-52页 |
4.3.4 滨岸缓冲带不同深度渗流污染物的截留效应 | 第52-56页 |
4.3.5 滨岸缓冲带最佳宽度的确定 | 第56-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