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车辆动力学性能的悬架模块化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模块化设计概述 | 第9-13页 |
1.2.1 模块及模块化设计 | 第9-10页 |
1.2.2 模块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3 模块化系统设计方法 | 第11-13页 |
1.3 汽车行业模块化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5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1.5.1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1.5.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6-17页 |
第2章 悬架模块化设计 | 第17-35页 |
2.1 市场调查分析 | 第17-20页 |
2.1.1 车辆尺寸 | 第17-18页 |
2.1.2 整备质量、悬架形式、轮胎型号 | 第18-20页 |
2.2 模块化平台整车参数的定义 | 第20-21页 |
2.3 底盘功能定义及模块划分 | 第21-25页 |
2.3.1 底盘的功能定义 | 第21页 |
2.3.2 模块划分 | 第21-25页 |
2.4 模块接口定义 | 第25-27页 |
2.5 悬架系统模块化方案 | 第27-35页 |
2.5.1 前悬架的模块化方案 | 第28-30页 |
2.5.2 后悬架模块化方案 | 第30-35页 |
第3章 车辆动力学性能仿真分析 | 第35-67页 |
3.1 多体系统动力学 | 第35-37页 |
3.1.1 多体系统动力学 | 第35页 |
3.1.2 多体动力学研究主要任务 | 第35-36页 |
3.1.3 多体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3.2 悬架系统多体动力学分析 | 第37-59页 |
3.2.1 ADAMS/CAR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38-41页 |
3.2.2 悬架系统运动学与弹性运动学分析 | 第41-59页 |
3.3 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 | 第59-67页 |
3.3.1 车辆动力学 | 第59页 |
3.3.2 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 | 第59-67页 |
第4章 悬架模块化方案的优化 | 第67-77页 |
4.1 汽车性能家族化 | 第67页 |
4.2 基于车辆动力学的优化方案 | 第67-71页 |
4.2.1 车辆动力学性能一致性 | 第67-68页 |
4.2.2 悬架运动学与弹性运动学的调整 | 第68页 |
4.2.3 悬架具体的优化方案 | 第68-71页 |
4.3 优化后车辆动力学性能 | 第71-77页 |
4.3.1 悬架运动学与弹性运动学性能 | 第71-74页 |
4.3.2 车辆动力学性能 | 第74-77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7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