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 | 第11-15页 |
1.2.1 雷帕霉素理化性质 | 第11页 |
1.2.2 雷帕霉素临床作用机理和应用 | 第11-12页 |
1.2.3 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合成机理 | 第12-13页 |
1.2.4 雷帕霉素菌种选育 | 第13-15页 |
1.3 微生物代谢组学 | 第15-22页 |
1.3.1 代谢组学与系统生物学 | 第15-16页 |
1.3.3 代谢组学分析方法 | 第16-21页 |
1.3.4 代谢组学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应用 | 第22-23页 |
1.4.1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分类与比较 | 第22-23页 |
1.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 | 第23页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雷帕霉素紫外诱变高产菌的氨基酸代谢轮廓分析 | 第25-53页 |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5-28页 |
2.1.1 菌种 | 第25页 |
2.1.2 药品 | 第25-27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5页 |
2.2.1 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 第28-29页 |
2.2.2 雷帕霉素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2.2.3 紫外诱变与筛选 | 第30-31页 |
2.2.4 总糖的测定 | 第31-33页 |
2.2.5 细胞干重的测定 | 第33页 |
2.2.6 GC-MS样品的提取及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2.2.7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51页 |
2.3.1 高产菌株的诱变筛选与培养基优化 | 第35-37页 |
2.3.2 原始菌与诱变菌胞外发酵特性动态变化 | 第37-38页 |
2.3.3 与雷帕霉素合成相关的胞内关键生物标志物及代谢模块确定 | 第38-48页 |
2.3.4 氨基酸代谢模块分析 | 第48-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赖氨酸代谢途径关键酶分析与雷帕霉素高效发酵 | 第53-6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53-56页 |
3.1.1 菌种、质粒及引物 | 第53-54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54-55页 |
3.1.3 主要溶液 | 第55页 |
3.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5-5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6-63页 |
3.2.1 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 第56页 |
3.2.2 氨基酸的HPLC测定 | 第56-57页 |
3.2.3 引物设计及基因测序 | 第57-58页 |
3.2.4 目的基因片段的获得 | 第58-60页 |
3.2.5 吸水链霉菌mRNA的提取及检测方法 | 第60-62页 |
3.2.6 酶活检测 | 第62-63页 |
3.2.7 数据处理 | 第63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67页 |
3.3.1 胞内氨基酸绝对定量分析及比较 | 第63-64页 |
3.3.2 赖氨酸代谢途径上关键酶的实时荧光定量PCR转录分析 | 第64-65页 |
3.3.3 赖氨酸代谢途径上关键酶的酶活检测分析 | 第65-66页 |
3.3.4 赖氨酸与雷帕霉素合成之间关系及雷帕霉素高效发酵 | 第66-67页 |
3.4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4.1 结论 | 第69页 |
4.2 创新点 | 第69-70页 |
4.3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