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光纤随机激光器的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调Q光纤激光器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3 调Q光纤激光器的分类 | 第13-17页 |
1.3.1 主动调Q光纤激光器 | 第13-15页 |
1.3.2 被动调Q光纤激光器 | 第15-17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光纤随机激光器原理 | 第19-32页 |
2.1 激光理论与光纤激光器结构 | 第19-24页 |
2.1.1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第19-20页 |
2.1.2 激光产生的条件 | 第20-21页 |
2.1.3 光纤激光器结构 | 第21-24页 |
2.2 光纤中的SBS效应 | 第24-26页 |
2.2.1 SBS的物理过程 | 第24-26页 |
2.2.2 SBS的阈值特性 | 第26页 |
2.3 调Q光纤激光器基本理论 | 第26-31页 |
2.3.1 调Q的基本原理 | 第27-29页 |
2.3.2 基于SBS效应的自调Q光纤激光器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宽带反射型调Q光纤随机激光器的时域特性 | 第32-43页 |
3.1 实验原理 | 第32-33页 |
3.2 激光腔左端有反射环和右端有DCF | 第33-38页 |
3.3 激光腔左端无反射环和右端有DCF | 第38-40页 |
3.4 激光腔左端带反射环和右端无DCF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谐振滤波型调Q光纤随机激光器的时域特性 | 第43-55页 |
4.1 实验原理和输出特性 | 第43-49页 |
4.1.1 FORR结构和特性 | 第44-45页 |
4.1.2 谐振滤波型调Q光纤随机激光器结构和输出特性 | 第45-49页 |
4.2 探究FORR结构中SMF长度对输出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 两种结构调Q光纤激光器输出特性的对比 | 第50-54页 |
4.3.1 输出特性对比分析 | 第50-54页 |
4.3.2 激光器工作机制总结 | 第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全文内容总结 | 第55页 |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