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15-17页 |
1.5.1 可能的创新 | 第15页 |
1.5.2 可能的不足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现状 | 第17-37页 |
2.1 信用评分技术 | 第17-19页 |
2.1.1 信用评分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7页 |
2.1.2 信用评分系统的开发流程 | 第17-19页 |
2.1.3 信用评分技术的分类 | 第19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2.2.1 信用评分技术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2.2 小微企业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2.3 信贷融资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3.1 信息不对称与信贷配给理论 | 第23-24页 |
2.3.2 信用评分技术、委托代理理论与"小银行优势"理论 | 第24-25页 |
2.4 信用评分技术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 第25-27页 |
2.4.1 信用评分技术在美国的应用 | 第25-26页 |
2.4.2 信用评分技术在日本的应用 | 第26-27页 |
2.5 信用评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 第27-30页 |
2.6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30-37页 |
2.6.1 小微企业信贷可获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1-32页 |
2.6.2 贷款技术对小微企业信贷可获性的影响研究 | 第32-33页 |
2.6.3 信用评分技术对小微企业信贷可获性影响研究 | 第33-35页 |
2.6.4 文献述评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信用评分技术对小微企业信贷可获性的影响 | 第37-47页 |
3.1 研究假说 | 第37页 |
3.2 实证模型及变量说明 | 第37-41页 |
3.2.1 实证模型 | 第37页 |
3.2.2 变量说明 | 第37-41页 |
3.3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 第41-42页 |
3.4 信用评分技术对小微企业信贷可获性的影响 | 第42-47页 |
3.4.1 信用评分技术对小微企业信贷可获性的影响——从总体上看 | 第42-44页 |
3.4.2 信用评分技术对小微企业信贷可获性的影响——分金融机构类型看 | 第44-47页 |
第四章 信用评分技术在小微企业信贷融资中的应用程度 | 第47-55页 |
4.1 不同贷款技术之间的替代性/互补性 | 第47-48页 |
4.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 第48-49页 |
4.3 分析框架 | 第49-55页 |
4.3.1 贷款技术指数的构建 | 第49-50页 |
4.3.2 模型与变量 | 第50-52页 |
4.3.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5-59页 |
5.1 结论 | 第55-56页 |
5.2 建议 | 第56-59页 |
5.2.1 加强对企业主个人及企业的相关数据的收集和管理 | 第56-57页 |
5.2.2 加强信用评分模型的开发工作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附录1 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 | 第65-67页 |
附录2 工商银行第三类小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 第67-69页 |
附录3 江苏省县域金融机构调查问卷 | 第69-71页 |
附录4 小微企业融资情况调查问卷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