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 苎麻 | 第11-15页 |
1.1 苎麻的应用 | 第11-14页 |
1.2 苎麻根腐病 | 第14-15页 |
2 咖啡短体线虫 | 第15-18页 |
2.1 咖啡短体线虫的分布及寄主范围 | 第15-16页 |
2.2 咖啡短体线虫的生活史 | 第16-17页 |
2.3 咖啡短体线虫对寄主的侵染 | 第17-18页 |
3 基因沉默 | 第18-25页 |
3.1 基因沉默现象的发现 | 第18页 |
3.2 基因沉默的定义 | 第18-19页 |
3.3 RNAi的途径及机制 | 第19-20页 |
3.4 RNAi作用的特点 | 第20-21页 |
3.5 RNAi在植物寄生线虫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3.6 RNAi在苎麻中的应用及苎麻的遗传转化 | 第23-25页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咖啡短体线虫的分离与鉴定 | 第26-39页 |
1 咖啡短体线虫的分离 | 第26-27页 |
1.1 材料 | 第26-27页 |
1.2 方法 | 第27页 |
2 苎麻根腐病病原的鉴定 | 第27-33页 |
2.1 咖啡短体线虫形态学鉴定 | 第27-29页 |
2.2 咖啡短体线虫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9-33页 |
3 咖啡短体线虫的接种 | 第33页 |
3.1 寄主植物的种植 | 第33页 |
3.2 线虫接种 | 第3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4.1 结果 | 第33-37页 |
4.2 分析 | 第37页 |
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咖啡短体线虫pat-10基因的克隆 | 第39-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5页 |
1.1 材料 | 第39-40页 |
1.2 方法 | 第40-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2.1 pat-10基因的克隆结果 | 第45-47页 |
2.2 pat-10基因的克隆结果分析 | 第47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pat-10基因dsRNA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4页 |
1.1 材料 | 第49-50页 |
1.2 方法 | 第50-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2页 |
2.1 结果 | 第54-62页 |
2.2 分析 | 第62页 |
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苎麻的遗传转化 | 第64-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71页 |
1.1 材料 | 第64-65页 |
1.2 方法 | 第65-70页 |
1.3 转基因苎麻阳性苗的鉴定 | 第70-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4页 |
2.1 结果 | 第71-74页 |
2.2 分析 | 第74页 |
3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76-78页 |
1 主要结论 | 第76页 |
2 创新点 | 第76页 |
3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8页 |
附录A 文章所用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 第88-92页 |
附录B 文章中所使用的抗生素 | 第92页 |
附录C 文章所用仪器设备 | 第92-93页 |
附录D pFGC5941植物表达载体示意图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作者简介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