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三七粉末饮片的质量控制及三七总皂苷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中文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9页
1、引言第13-21页
    1.1 三七及三七粉末饮片综述第13-19页
        1.1.1 本草考证第13页
        1.1.2 三七的商品规格划分第13-14页
        1.1.3 三七化学成分研究第14-15页
            1.1.3.1 皂苷类成分第14页
            1.1.3.2 黄酮类成分第14页
            1.1.3.3 氨基酸类成分第14页
            1.1.3.4 多糖类成分第14-15页
        1.1.4 药理活性研究第15-16页
            1.1.4.1 止血第15页
            1.1.4.2 抗血小板聚集第15页
            1.1.4.3 造血第15页
            1.1.4.4 对血压的影响第15-16页
            1.1.4.5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第16页
            1.1.4.6 对脑缺血的影响第16页
        1.1.5 粉末饮片的质量标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6-18页
            1.1.5.1 粉末饮片的历史沿革第16-17页
            1.1.5.2 《中国药典》中粉末入药的中药种类第17页
            1.1.5.3 粉末饮片现有的法规标准第17页
            1.1.5.4 三七粉的使用现状和生产情况第17-18页
        1.1.6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第18页
            1.1.6.1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第18页
            1.1.6.2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含量测定中的应用第18页
            1.1.6.3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粉末饮片鉴定方面的应用第18页
        1.1.7 三七总皂苷的提取纯化工艺第18-19页
    1.2 立题依据第19-20页
        1.2.1 粉末饮片市场前景广阔第19页
        1.2.2 中药粉末饮片的质量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第19页
        1.2.3 三七总皂苷的提取纯化工艺改进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1 建立三七粉的水分、浸出物及三种皂苷总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模型第20页
        1.3.2 研究确定三七粉的最佳粒径第20页
        1.3.3 测定三七粉微生物限度第20页
        1.3.4 三七总皂苷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第20-21页
2、实验部分第21-67页
    2.1 性状鉴定第21页
    2.2 薄层鉴定第21-22页
    2.3 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三七粉末饮片定量分析第22-46页
        2.3.1 仪器与试剂第22页
        2.3.2 样品来源第22-23页
        2.3.3 三七粉水分含量的测定第23-25页
        2.3.4 三七粉中浸出物的测定第25-27页
        2.3.5 三七中三七皂苷R_1、人参皂苷Rg_1、人参皂苷Rb_1总含量测定第27-33页
            2.3.5.1 色谱条件第27-28页
            2.3.5.2 方法学考察第28-32页
            2.3.5.3 三七中三种皂苷总含量测定第32-33页
        2.3.6 三七近红外光谱的采集第33-36页
            2.3.6.1 光谱预处理方法第33-34页
            2.3.6.2 光谱区间的选择第34页
            2.3.6.3 定量校正第34页
            2.3.6.4 三七药材样品近红外光谱采集第34-36页
        2.3.7 三七水分近红外模型的建立第36-39页
            2.3.7.1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选择第36-37页
            2.3.7.2 因子数的选择第37页
            2.3.7.3 建模波段选择第37页
            2.3.7.4 三七水分定量分析模型第37-38页
            2.3.7.5 水分模型的验证第38-39页
        2.3.8 三七粉浸出物近红外模型的建立第39-43页
            2.3.8.1 选择定量校正方法第39页
            2.3.8.2 选择建模集和校正集光谱第39-40页
            2.3.8.3 选择建模波段第40页
            2.3.8.4 选择光谱预处理方法第40页
            2.3.8.5 计算模型第40-42页
            2.3.8.6 模型验证第42-43页
        2.3.9 三七粉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的总含量NIR模型第43-46页
            2.3.9.1 建模方法的选择第43页
            2.3.9.2 光谱预处理第43-44页
            2.3.9.3 建模谱段的选择第44页
            2.3.9.4 模型主因子数的选择第44-45页
            2.3.9.5 定量模型的建立第45页
            2.3.9.6 模型检验第45-46页
    2.4 三七粉最佳粒径考察第46-53页
        2.4.1 三七粉的制备与粒度测定第46-47页
            2.4.1.1 仪器与试药第46页
            2.4.1.2 样品制备第46页
            2.4.1.3 三七粉粒度测定第46-47页
        2.4.2 三七粉体表面形态的观察第47-49页
        2.4.3 不同粒径三七吸湿性比较第49-50页
            2.4.3.1 仪器与试药第49页
            2.4.3.2 吸湿性测定第49-50页
        2.4.4 不同粒径三七粉溶出度考察第50-51页
            2.4.4.1 仪器与试药第50页
            2.4.4.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与测定第50-51页
        2.4.5 不同粒径三七粉稳定性考察第51-53页
            2.4.5.1 仪器与试药第51-52页
            2.4.5.2 不同粒径三七粉稳定性测定第52-53页
    2.5 三七粉中微生物限度测定第53-56页
        2.5.1 仪器和试药第54页
        2.5.2 酵母菌和霉菌计数方法第54-55页
        2.5.3 控制菌检查第55-56页
            2.5.3.1 大肠埃希菌第55页
            2.5.3.2 耐胆盐革兰阴性菌第55页
            2.5.3.3 沙门菌第55-56页
        2.5.4 小结第56页
    2.6 三七总皂苷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第56-67页
        2.6.1 试药与试剂第56-57页
        2.6.2 提取工艺参数确定第57-59页
        2.6.3 三七总皂苷纯化工艺研究第59-64页
            2.6.3.1 大孔树脂类型考察第59-60页
            2.6.3.2 HPD100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动态吸附阶段第60-62页
            2.6.3.3 水洗用量的考察第62-63页
            2.6.3.4 洗脱液用量考察第63页
            2.6.3.5 工艺验证第63-64页
        2.6.4 脱色工艺考察第64-66页
            2.6.4.1 树脂用量考察第64-65页
            2.6.4.2 洗脱溶媒考察第65页
            2.6.4.3 洗脱剂用量第65-66页
            2.6.4.4 脱色验证工艺考察第66页
        2.6.5 三七总皂苷提取工艺说明第66-67页
            2.6.5.1 药材前处理第66-67页
            2.6.5.2 三七总皂苷的提取第67页
            2.6.5.3 三七总皂苷的纯化第67页
            2.6.5.4 脱色精制第67页
3、结论与讨论第67-70页
    3.1 结论第67-69页
        3.1.1 进行了粉末饮片的市场调查研究第68页
        3.1.2 研究了三七粉末饮片使用的最佳粒径第68页
        3.1.3 建立三七粉检测项的近红外光谱模型第68页
        3.1.4 测定了王七粉的微生物限度第68页
        3.1.5 确定了三七总皂苷提取纯化工艺第68-69页
    3.2 讨论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致谢第74-75页
附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益气解表法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BD-2表达的机制及与解表法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陈皮真菌与药效物质基础变化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