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1.3 课题来源 | 第12-13页 |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2.1 乡村旅游 | 第13页 |
1.2.2 村庄原生性 | 第13-14页 |
1.2.3 原生性空间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小结 | 第17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2章 乡村旅游对村庄原生性的影响分析 | 第21-27页 |
2.1 乡村旅游对村庄原生性的积极作用 | 第21-23页 |
2.1.1 保护生态环境的原生性 | 第21页 |
2.1.2 促进建筑原生性的整治 | 第21-22页 |
2.1.3 重塑村庄的原生态生活方式 | 第22-23页 |
2.2 乡村旅游对村庄原生性的消极影响 | 第23-24页 |
2.2.1 乡村旅游过度现代化破坏村庄文化的原生性 | 第23页 |
2.2.2 资源的肆意开发导致生态原生性被破坏 | 第23-24页 |
2.2.3 传统农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 第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7页 |
第3章 村庄规划探讨与乡村旅游本质归纳 | 第27-35页 |
3.1 国内外村庄规划实践 | 第27-29页 |
3.1.1 国内村庄规划发展实践 | 第27-28页 |
3.1.2 国外村庄规划发展实践 | 第28-29页 |
3.2 国内村庄的规划现状反思 | 第29-30页 |
3.2.1 沿用城市中的规划方法 | 第29-30页 |
3.2.2 村民主体性缺失 | 第30页 |
3.3 乡村旅游的本质归纳——体验村庄的原生性 | 第30-33页 |
3.3.1 旅游体验的内涵 | 第31-32页 |
3.3.2 体验村庄的原生性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村庄原生性空间塑造探讨 | 第35-46页 |
4.1 生态空间原生性的保护 | 第35-38页 |
4.1.1 原生性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 | 第36-37页 |
4.1.2 传统农业的原生性发展 | 第37-38页 |
4.2 生活空间原生性的构建 | 第38-42页 |
4.2.1 保持村庄建筑原生性的改造 | 第38-40页 |
4.2.2 建造有效的原生态交流空间 | 第40-41页 |
4.2.3 传承村庄原生态的活动方式 | 第41-42页 |
4.3 文化空间原生性的塑造 | 第42-43页 |
4.3.1 提高旅游体验层次,增强原生性文化体验 | 第42-43页 |
4.3.2 切实体验原生性习俗,融入乡村生活 | 第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5章 案例实证——罗田县黄柏山村村庄规划 | 第46-58页 |
5.1 黄柏山村基本情况 | 第46页 |
5.2 现状认知 | 第46-48页 |
5.2.1 建设情况现状 | 第46-47页 |
5.2.2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7-48页 |
5.3 规划构思 | 第48-49页 |
5.3.1 生态空间的原生性 | 第48-49页 |
5.3.2 生活空间的原生性 | 第49页 |
5.3.3 文化空间的原生性 | 第49页 |
5.4 规划布局 | 第49-55页 |
5.4.1 规划结构 | 第49-53页 |
5.4.2 市政工程规划 | 第53-55页 |
5.5 重点原生性生活空间的重塑 | 第55-57页 |
5.5.1 传统街区的塑造 | 第55-56页 |
5.5.2 村落内部滨水空间的构建 | 第56页 |
5.5.3 村口空间的特色展示 | 第56-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页 |
6.2 展望 | 第58-59页 |
6.3 创新点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工程项目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