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桑蚕产业用地的供需研究及调控
| 摘要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6-10页 |
| 1.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6-7页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7-8页 |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7页 |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7-8页 |
| 1.3 研究方案 | 第8-9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8页 |
| 1.3.2 研究目标 | 第8-9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1.5 技术路线 | 第10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0-11页 |
| 3 阳城蚕桑产业发展状况 | 第11-14页 |
| 3.1 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 | 第12-13页 |
| 3.1.1 自然地理优势 | 第12页 |
| 3.1.2 政策资金优势 | 第12页 |
| 3.1.3 产业自身优势 | 第12-13页 |
| 3.1.4 科技创新优势 | 第13页 |
| 3.1.5 立体循环优势 | 第13页 |
| 3.2 产业化经营规模 | 第13-14页 |
| 4 蚕桑产业各要素的需求量分析 | 第14-18页 |
| 4.1 蚕茧的需求量分析 | 第14-15页 |
| 4.2 蚕户的需求量分析 | 第15-16页 |
| 4.3 桑叶的需求量分析 | 第16页 |
| 4.4 桑树的需求量分析 | 第16-17页 |
| 4.5 桑园占用土地需求量分析 | 第17页 |
| 4.6 蚕室占用土地需求量分析 | 第17-18页 |
| 4.6.1 小蚕室用地需求 | 第17页 |
| 4.6.2 大蚕室用地需求 | 第17-18页 |
| 5 土地利用结构评价 | 第18-27页 |
| 5.1 阳城县土地现状 | 第18页 |
| 5.2 农业用地结构与分布 | 第18-23页 |
| 5.2.1 耕地 | 第18-22页 |
| 5.2.2 园地 | 第22页 |
| 5.2.3 林地 | 第22页 |
| 5.2.4 牧草地 | 第22页 |
| 5.2.5 其他农用地 | 第22-23页 |
| 5.3 阳城县农业用地资源数量及利用程度变化 | 第23-27页 |
| 5.3.1 耕地数量变化 | 第23-24页 |
| 5.3.2 桑园用地数量变化 | 第24-25页 |
| 5.3.3 桑园数量动态变化的区域差异 | 第25-26页 |
| 5.3.4 蚕室用地数量变化 | 第26页 |
| 5.3.5 桑园面积增减的流向分析 | 第26-27页 |
| 6 桑园利用结构变化 | 第27-28页 |
| 6.1 地埂桑 | 第27-28页 |
| 6.2 桑园 | 第28页 |
| 7 桑园利用特点分析 | 第28-29页 |
| 7.1 不同土地类型桑园的利用特点 | 第28-29页 |
| 7.2 不同桑园间作模式的利用特点 | 第29页 |
| 8 阳城县桑园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性分析 | 第29-31页 |
| 8.1 桑园经济效益分析 | 第30页 |
| 8.2 桑园社会效益分析 | 第30页 |
| 8.3 桑园生态效益分析 | 第30-31页 |
| 9 阳城县蚕桑产业用地的供需平衡分析 | 第31-39页 |
| 9.1 桑园用地供需平衡分析 | 第31-37页 |
| 9.2 蚕室用地供需分析 | 第37-39页 |
| 10 阳城县蚕桑产业用地规划调控措施 | 第39-41页 |
| 10.1 蚕桑产业用地发展目标 | 第39-40页 |
| 10.2 蚕桑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 第40页 |
| 10.3 蚕桑产业用地综合管理 | 第40-41页 |
| 11 结论与讨论 | 第41-43页 |
| 11.1 结论 | 第41-42页 |
| 11.2 讨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