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卢氏县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研究思路 | 第13页 |
2、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2)实地调查法 | 第13页 |
(3)比较研究法 | 第13-14页 |
二、精准扶贫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一)贫困的概念、分类及标准 | 第14-15页 |
1、贫困的概念 | 第14页 |
2、贫困的分类 | 第14-15页 |
3、贫困的标准 | 第15页 |
(二)贫困治理理论内涵及在中国的发展 | 第15-17页 |
1、贫困治理理论 | 第15-16页 |
2、贫困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第16-17页 |
(三)精准扶贫的概念、治贫思路、目标及扶贫模式 | 第17-20页 |
1、精准扶贫的概念与内涵 | 第17页 |
2、精准扶贫的治贫思路 | 第17-18页 |
(1)以正确的扶贫理念为基础 | 第17-18页 |
(2)以灵活的政策体系为支撑 | 第18页 |
(3)以精准的工作环节为保障 | 第18页 |
3、精准扶贫的目标 | 第18页 |
4、国内扶贫模式 | 第18-20页 |
三、卢氏县精准扶贫的现状及成效 | 第20-29页 |
(一)卢氏县概况 | 第20页 |
(二)贫困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20-21页 |
(三)卢氏县脱贫攻坚目标与计划 | 第21页 |
(四)卢氏县精准扶贫工作措施及成效 | 第21-27页 |
1、精准识贫,明确脱贫目标 | 第21-22页 |
2、多措并举,推动精准扶贫 | 第22-26页 |
(1)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 第22-24页 |
(2)稳步推进易地搬迁脱贫 | 第24页 |
(3)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兜底脱贫 | 第24-25页 |
(4)转移就业促进脱贫 | 第25页 |
(5)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脱贫 | 第25-26页 |
(6)积极推进生态脱贫 | 第26页 |
3、精准管理,考核退出有序 | 第26-27页 |
(1)“683”工程 | 第26页 |
(2)贫困户退出的“一、二、三” | 第26-27页 |
(3)贫困村退出的“一低、五有、六通” | 第27页 |
(五)卢氏县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1、扶贫开发主体单一 | 第27页 |
2、贫困主体参与不足 | 第27页 |
3、精准施策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27-28页 |
4、精准扶贫制度建设不足 | 第28-29页 |
四、国内其他地区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与启示 | 第29-33页 |
(一)国内其他地区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 | 第29-30页 |
1、广东精准扶贫的“双到”模式 | 第29页 |
2、贵州“毕节经验” | 第29-30页 |
(二)国内其他地区精准扶贫带来的启示 | 第30-33页 |
1、要建立精准的扶贫识别机制 | 第30-31页 |
2、要建立精准的帮扶工作机制 | 第31页 |
3、要完善精准的扶贫管理机制 | 第31页 |
4、要建立健全精准的考评机制 | 第31-33页 |
五、对卢氏县精准扶贫工作提出的对策建议 | 第33-35页 |
(一)培育多元化的扶贫主体 | 第33页 |
(二)完善贫困人口参与机制 | 第33-34页 |
(三)提升产业扶贫水平 | 第34页 |
(四)加强精准扶贫制度建设 | 第34-35页 |
结束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个人简历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