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组成 | 第9-11页 |
1.1.1 钢筋混凝土翼板 | 第9-10页 |
1.1.2 钢梁 | 第10页 |
1.1.3 板托 | 第10页 |
1.1.4 抗剪连接件 | 第10-11页 |
1.2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常见特点 | 第11-12页 |
1.2.1 同混凝土梁相比 | 第11页 |
1.2.2 同钢梁相比 | 第11页 |
1.2.3 组合梁同时还具有的特点 | 第11页 |
1.2.4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1.3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分类 | 第12-15页 |
1.3.1 根据有无托座分类 | 第12-13页 |
1.3.2 根据混凝土翼板的工艺及工序不同进行分类 | 第13-14页 |
1.3.3 根据钢梁形式分类 | 第14-15页 |
1.4 组合梁的破坏模式 | 第15-16页 |
1.4.1 组合梁的压弯破坏 | 第15页 |
1.4.2 抗剪连接件强度不足,发生剪断破坏 | 第15页 |
1.4.3 上部混凝土板少筋破坏 | 第15-16页 |
1.4.4 因局部失稳引起的破坏 | 第16页 |
1.5 影响组合梁抗剪能力的因素 | 第16页 |
1.6 组合梁国内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6.1 组合梁在国外的发展 | 第16-18页 |
1.6.2 组合梁在国内的发展 | 第18页 |
1.6.3 国外对组合梁研究的现状 | 第18-19页 |
1.6.4 我国组合梁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及所做的工作 | 第21-23页 |
2 钢-混凝土组合梁基本分析理论 | 第23-36页 |
2.1 钢-混凝土组合梁协同工作机理 | 第23-24页 |
2.2 组合结构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 | 第24-26页 |
2.2.1 概述 | 第24页 |
2.2.2 组合梁常使用的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2.3 组合梁的设计方法 | 第25-26页 |
2.3 组合梁截面有效宽度计算 | 第26-27页 |
2.4 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承载力设计理论 | 第27-32页 |
2.4.1 基本假定 | 第27-28页 |
2.4.2 截面换算 | 第28-30页 |
2.4.3 承载力计算 | 第30-31页 |
2.4.4 换算截面法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2.5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塑性承载力分析 | 第32-35页 |
2.5.1 概述 | 第32页 |
2.5.2 基本假定 | 第32-34页 |
2.5.3 部分抗剪连接 | 第34页 |
2.5.4 对简化塑性法进行的探讨 | 第34-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有限元分析及验证 | 第36-46页 |
3.1 有限元方法简介和原理 | 第36-37页 |
3.1.1 Abaqus软件简介 | 第36页 |
3.1.2 有限单元原理 | 第36-37页 |
3.1.3 有限元法的优点 | 第37页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7-41页 |
3.2.1 有限元单元类型 | 第37-39页 |
3.2.2 材料模型参数 | 第39-40页 |
3.2.3 求解方法 | 第40-41页 |
3.3 非线性分析与试验验证 | 第41-45页 |
3.3.1 试件设计 | 第41-42页 |
3.3.2 有限元建模 | 第42页 |
3.3.3 计算结果分析与试验验证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腹板侧边布板组合梁非线性分析 | 第46-57页 |
4.1 试件设计 | 第47-49页 |
4.1.1 试件参数 | 第47-48页 |
4.1.2 材料力学性能 | 第48页 |
4.1.3 加载方案 | 第48-49页 |
4.1.4 待求内容 | 第49页 |
4.2 有限元建模 | 第49页 |
4.3 非线性计算结果 | 第49-53页 |
4.4 试件参数对钢一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53-56页 |
4.4.1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2 栓钉间距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3 混凝土板厚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结论及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页 |
5.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