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21页 |
·材料 | 第9-10页 |
·实验动物 | 第9页 |
·动物编号 | 第9-10页 |
·染料3%苦味酸溶液(黄色) | 第9页 |
·标记 | 第9-10页 |
·试剂及药品 | 第10页 |
·方法 | 第10-13页 |
·旷场实验 | 第10页 |
·卵巢去势 | 第10-11页 |
·大鼠阴道细胞学检查 | 第11-12页 |
·产后抑郁模型建立 | 第12页 |
·指标观察 | 第12页 |
·动物分组 | 第12页 |
·药物配置 | 第12-13页 |
·药物干预 | 第13页 |
·组织来源 | 第13-14页 |
·主要试剂仪器 | 第14-15页 |
·主要试剂 | 第14页 |
·主要仪器 | 第14-15页 |
·实验步骤 | 第15-21页 |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雌激素水平 | 第15页 |
·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额叶组织中p-CREB、p-ERK1/2的表达 | 第15-21页 |
2 结果 | 第21-23页 |
·抑郁模型的行为学指标 | 第21页 |
·各组大鼠雌激素水平变化 | 第21-22页 |
·各组大鼠p-CREB蛋白表达水平 | 第22-23页 |
·各组大鼠p-ERK1/2蛋白表达水平 | 第23页 |
3. 讨论 | 第23-31页 |
·产后抑郁大鼠模型建立方法及抑郁行为学的评估 | 第25-26页 |
·抑郁大鼠模型血清雌激素水平 | 第26-27页 |
·抑郁大鼠模型p-CREB蛋白表达水平研究 | 第27-29页 |
·抑郁大鼠模型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研究 | 第29-31页 |
4. 结论 | 第31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1-33页 |
问题 | 第31-32页 |
展望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综述 | 第35-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示例)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