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二、《白虎通义》引《诗》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该选题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白虎观会议及汉代《诗经》学概述 | 第13-18页 |
第一节 白虎观会议与《白虎通义》 | 第13-16页 |
第二节 两汉《诗经》学概述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白虎通义》引《诗》特点 | 第18-41页 |
第一节《白虎通义》引《诗》篇章特点 | 第18-22页 |
第二节《白虎通义》引《诗》的场合用意特点 | 第22-35页 |
一、《白虎通义》引《国风》场合用意对比 | 第22-25页 |
二、《白虎通义》引《雅》场合用意对比 | 第25-31页 |
三、《白虎通义》引《颂》场合用意对比 | 第31-33页 |
四、《白虎通义》引其他内容的场合用意对比 | 第33-35页 |
五、小结 | 第35页 |
第三节《白虎通义》引《诗》方式特点 | 第35-41页 |
第三章 《白虎通义》引《诗》与四家《诗》的关系 | 第41-54页 |
第一节 《白虎通义》引《诗》与四家《诗》关系分析 | 第41-49页 |
第二节 《白虎通义》引四家《诗》的原因 | 第49-54页 |
一、四家《诗》自身发展的趋势 | 第49-51页 |
二、政治因素 | 第51-52页 |
三、参与白虎观会议的众多学者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白虎通义》中的《诗》学思想 | 第54-60页 |
一、爵位称号 | 第54-55页 |
二、礼乐佾数 | 第55页 |
三、社稷军师 | 第55页 |
四、封赏征伐 | 第55-56页 |
五、诸侯职能 | 第56页 |
六、人伦等级 | 第56-57页 |
七、服饰礼器 | 第57页 |
八、纲常法纪 | 第57-58页 |
九、丧葬嫁娶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白虎通义》引《诗》的影响 | 第60-65页 |
第一节 《白虎通义》引《诗》对东汉《诗经》学的影响 | 第60-61页 |
第二节 《白虎通义》引《诗》对东汉经学的影响 | 第61-62页 |
第三节 《白虎通义》引《诗》对东汉社会的影响 | 第62-65页 |
一、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 第62-63页 |
二、对东汉礼制的影响 | 第63-64页 |
三、对东汉人伦道德的影响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8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