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3页 |
| ·震后生态系统的破坏及恢复重建措施 | 第11-14页 |
| ·地震的生态破坏 | 第11-12页 |
| ·震后的恢复重建及防治措施 | 第12-14页 |
| ·植物演替的地位及概念 | 第14页 |
|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短期关系 | 第14-16页 |
|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长期关系 | 第16-17页 |
| ·微生物生态学常用研究手段简介 | 第17-20页 |
| ·生物化学方法 | 第17-18页 |
| ·生理学方法 | 第18页 |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8-20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 ·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新疆地震断裂带恢复植被生长的土壤化学性质 | 第23-27页 |
| ·材料 | 第23-24页 |
| ·供试地概况 | 第23页 |
| ·样品采集 | 第23页 |
|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 ·方法 | 第24页 |
|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 第24页 |
| ·土壤养分分级 | 第24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5页 |
| ·塌陷区植物根际土壤及裸地土壤化学性质 | 第24-25页 |
| ·讨论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新疆地震断裂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 第27-39页 |
| ·材料 | 第27页 |
| ·样品采集 | 第27页 |
| ·仪器设备 | 第27页 |
|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 ·方法 | 第27-28页 |
| ·土壤基因组DNA 提取 | 第27页 |
| ·土壤细菌PCR 扩增 | 第27页 |
| ·T-RFLP 分析 | 第27-28页 |
|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 ·土壤总DNA 的提取与纯化 | 第28-29页 |
| ·细菌1651DNA 扩增 | 第29-30页 |
| ·细菌群落的T-RFLP 分析 | 第30-34页 |
| ·典范对应分析 | 第34-37页 |
| ·讨论 | 第37-39页 |
| ·细菌群落的变化 | 第37-38页 |
| ·土壤化学性质与微生物的关系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新疆地震断裂带植被恢复对土壤古菌群落的影响 | 第39-51页 |
| ·材料 | 第39页 |
| ·样品采集 | 第39页 |
| ·仪器设备 | 第39页 |
|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 ·方法 | 第39-41页 |
| ·土壤基因组DNA 提取 | 第39页 |
| ·土壤古菌PCR 扩增 | 第39页 |
| ·T-RFLP 分析 | 第39-40页 |
| ·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 ·古菌16SrDNA 扩增 | 第41页 |
| ·古菌群落的T-RFLP 分析 | 第41-45页 |
| ·典范对应分析 | 第45-47页 |
| ·古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分析 | 第47-48页 |
| ·讨论 | 第48-51页 |
| ·古菌群落的分布 | 第48-49页 |
| ·古菌群落的多样性 | 第49-50页 |
| ·古菌群落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新疆地震断裂带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的影响 | 第51-5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 ·样品采集 | 第51页 |
|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测定 | 第51页 |
| ·数据分析 | 第51-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 ·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 | 第52-53页 |
| ·微生物利用碳源的多样性 | 第53页 |
| ·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类型 | 第53-54页 |
| ·微生物碳源利用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 第54-56页 |
| ·微生物代谢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分析 | 第56页 |
| ·讨论 | 第56-5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 附录1 | 第68-70页 |
| 附录2 | 第70-71页 |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