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催化氧化法合成草甘膦工艺及动力学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草甘膦的基本性质 | 第10-11页 |
| ·草甘膦市场 | 第11-12页 |
| ·草甘膦的合成工艺 | 第12-14页 |
| ·氯甲基磷酸-甘氨酸法 | 第13页 |
| ·烷基脂-甘氨酸法 | 第13页 |
| ·氯乙酸-IDA法 | 第13页 |
| ·氮川三乙胺-IDA法 | 第13页 |
| ·氢氰酸-IDA法 | 第13-14页 |
| ·二乙醇胺-IDA法 | 第14页 |
| ·双甘膦合成草甘膦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过氧化氢氧化法 | 第14页 |
| ·空气(氧气)氧化法 | 第14-16页 |
| ·草甘膦废水及甲醛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草甘膦废水处理技术 | 第16-18页 |
| ·废水中甲醛处理技术 | 第18-19页 |
| ·双甘膦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原理 | 第19-20页 |
| ·双甘膦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20-21页 |
|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第2章 双甘膦合成草甘膦工艺参数优化 | 第23-33页 |
| ·引言 | 第23-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 ·实验设备和试剂 | 第25-26页 |
|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 ·实验装置 | 第26页 |
| ·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草甘膦的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双甘膦的分析方法 | 第27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 ·反应时间对催化氧化收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 ·空气压力的影响 | 第29-30页 |
| ·搅拌转速的影响 | 第30-31页 |
| ·通气速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草甘膦氧化废水处理及循环新工艺 | 第33-40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3-34页 |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 ·实验试剂 | 第33-34页 |
| ·分析方法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 ·废水直接循环合成草甘膦实验 | 第34-35页 |
| ·吸附剂吸附处理废水中甲醛实验 | 第35-36页 |
| ·活性炭吸附后废水循环合成草甘膦实验 | 第36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39页 |
| ·废水直接循环对草甘膦合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海泡石吸附处理草甘膦废水的效果 | 第37-38页 |
| ·活性炭吸附处理草甘膦废水的效果 | 第38页 |
| ·活性炭吸附处理后废水循环对草甘膦合成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甲基化副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40-51页 |
| ·前言 | 第40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0-41页 |
| ·实验试剂 | 第40-41页 |
|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 ·分析方法 | 第41页 |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 ·研究方法 | 第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 ·催化剂浓度对甲基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甲醛浓度甲基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45-47页 |
| ·温度对甲基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结论和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