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引入学校社会工作 | 第11-12页 |
二、 学校社会工作主动介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 第12-14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1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状况概述 | 第16-24页 |
第一节 学校社会工作在西方及我国的发展概况 | 第16-21页 |
一、 学校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的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二、 学校社会工作在港澳台地区的发展概况 | 第17-19页 |
三、 学校社会工作在中国内地的发展概况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学校社会工作在国内外的发展启示和反思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学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 第24-34页 |
第一节 两者各自的界定 | 第24页 |
第二节 学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 第24-34页 |
一、 理论基础的比较 | 第25页 |
二、 价值理念的比较 | 第25-26页 |
三、 工作对象的比较 | 第26-27页 |
四、 工作内容的比较 | 第27-28页 |
五、 工作方法的比较 | 第28-29页 |
六、 工作队伍的比较 | 第29-31页 |
七、 工作目标的比较 | 第31页 |
八、 工作功能的比较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学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必要性 | 第34-42页 |
第一节 当前两者面临的共同挑战 | 第34-35页 |
一、 社会变化的挑战 | 第34-35页 |
二、 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 | 第35页 |
三、 信息网络化的挑战 | 第35页 |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困境 | 第35-38页 |
一、 缺乏实效性 | 第36-37页 |
二、 缺乏针对性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困境 | 第38-42页 |
一、 公众的整体认知度不高 | 第38-39页 |
二、 缺乏政策制度的保障和经费的支持 | 第39-40页 |
三、 队伍力量比较薄弱 | 第40页 |
四、 社会服务机构与组织发展缓慢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学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途径与意义 | 第42-54页 |
第一节 两者契合的途径 | 第42-48页 |
一、 认识的契合 | 第42-43页 |
二、 工作队伍的契合 | 第43-44页 |
三、 工作方法的契合 | 第44-46页 |
四、 工作效果的契合 | 第46-48页 |
第二节 两者契合的重要意义 | 第48-54页 |
一、 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 第48-50页 |
二、 打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 第50-51页 |
三、 拓展学校社会工作范围 | 第51-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