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粘虫U6启动子的克隆及对V-ATPase B亚基基因沉默的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 ·前言 | 第10页 |
| ·东方粘虫概述 | 第10-11页 |
| ·昆虫的V-ATPase | 第11页 |
| ·RNAi技术的机制及应用 | 第11-14页 |
| ·RNAi现象的概述 | 第11-12页 |
| ·RNAi技术的分子机制 | 第12-13页 |
| ·RNAi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 第13-14页 |
| ·RNA聚合酶III启动子 | 第14-16页 |
| ·RNA聚合酶III启动子的分类与结构 | 第15页 |
| ·RNA聚合酶III启动子的应用 | 第15-1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东方粘虫U6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 第17-29页 |
| ·前言 | 第17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17-18页 |
|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17页 |
| ·主要仪器 | 第17-18页 |
| ·试验方法 | 第18-21页 |
| ·染色体步移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18页 |
| ·东方粘虫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8页 |
| ·染色体步移文库的建立 | 第18页 |
| ·PCR扩增 | 第18-20页 |
| ·PCR产物纯化 | 第20页 |
| ·测序 | 第20页 |
| ·U6启动子的shEGFP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20-21页 |
| ·结果分析 | 第21-27页 |
| ·巢式PCR | 第21-23页 |
| ·U6 snRNA基因上游 5′侧翼序列分析 | 第23-25页 |
| ·pMD18-N载体的双酶切检测 | 第25页 |
| ·shEGFP的获得 | 第25-26页 |
| ·U6启动子的克隆及载体的构建 | 第26-27页 |
| ·RNAi载体转染 293T细胞的荧光显微镜检测 | 第27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9-43页 |
| ·前言 | 第29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9页 |
| ·主要材料 | 第29页 |
|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 ·昆虫杆状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 | 第29-32页 |
| ·重组昆虫杆状病毒的转染 | 第32-33页 |
| ·重组昆虫杆状病毒遗传稳定性 | 第33-34页 |
| ·结果分析 | 第34-41页 |
| ·pBacPAK9-的获得 | 第34-35页 |
| ·U6-的获得 | 第35页 |
| ·BshRNA的获得 | 第35-36页 |
| ·昆虫杆状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 | 第36-37页 |
| ·重组昆虫杆状病毒 | 第37-38页 |
| ·重组昆虫杆状病毒遗传稳定性 | 第38-40页 |
| ·对东方粘虫RNAi效果检测 | 第40-41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 附录 | 第49-55页 |
| 缩略词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