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不同胚乳类型玉米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籽粒超微结构 | 第12-14页 |
·籽粒品质变化 | 第14-16页 |
·鲜食玉米适宜采收期 | 第16-17页 |
·玉米配合力分析研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19-20页 |
·田间种植与取材 | 第20页 |
·田间种植 | 第20页 |
·取材方法 | 第20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0-21页 |
·超微结构测定 | 第20页 |
·营养品质测定 | 第20-21页 |
·食用品质测定 | 第21页 |
·配合力测定 | 第21页 |
·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2-40页 |
·不同胚乳类型玉米籽粒超微结构变化 | 第22-27页 |
·淀粉粒变化 | 第22页 |
·基质蛋白的变化 | 第22-23页 |
·胚乳超微结构的变化 | 第23-25页 |
·果皮超微结构的变化 | 第25-27页 |
·不同胚乳类型玉米籽粒品质的变化 | 第27-34页 |
·籽粒营养品质的变化 | 第27-30页 |
·籽粒食用品质的变化 | 第30-33页 |
·营养指标与食用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糯玉米遗传配合力分析 | 第34-40页 |
·亲本及组合间性状方差分析 | 第34-35页 |
·亲本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 第35-36页 |
·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 第36-38页 |
·遗传参数估算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0-43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淀粉粒、基质蛋白形态与甜、糯玉米特性的关系 | 第40页 |
·不同类型玉米籽粒的营养品质变化 | 第40-41页 |
·鲜食甜、糯玉米适宜采收期探讨 | 第41页 |
·配合力分析及遗传参数估计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淀粉粒形态、胚乳超微结构与甜、糯玉米风味品质的关系 | 第42页 |
·鲜食甜、糯玉米适宜采收期的确定 | 第42页 |
·通过NCⅡ遗传设计,找出了适合北方的糯玉米核心种质及各性状主要选择世代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