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27页 |
| 一、角质形成细胞的功能 | 第11-15页 |
| 1、角质形成细胞在伤口愈合中的功能 | 第11-13页 |
| 2、角质形成细胞在皮肤过度炎症性疾病中的功能 | 第13-15页 |
| 3、角质形成细胞与其他皮肤疾病 | 第15页 |
| 二、IL-1家族可溶性受体的发现及功能 | 第15-23页 |
| 1、IL-1亚家族可溶性受体的发现及功能 | 第17-21页 |
| 2、IL-18亚家族可溶性受体的发现及功能 | 第21-22页 |
| 3、IL-1家族可溶性受体对角质形成细胞功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 三、IL-36亚家族及其对角质形成细胞功能的影响 | 第23-26页 |
| 1、IL-36亚家族成员 | 第23页 |
| 2、IL-36受体 | 第23-24页 |
| 3、IL-36家族对角质形成细胞功能的影响 | 第24-26页 |
| 四、总结与展望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可溶性IL-36受体抑制IL-17和IL-36γ诱导的REG3A延缓皮肤伤口愈合的分子机制 | 第27-72页 |
| 一、引言 | 第27-29页 |
| 二、实验材料 | 第29-41页 |
| ·实验仪器和耗材 | 第29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9-36页 |
| ·反应体系 | 第36-37页 |
| ·抗体 | 第37-38页 |
| ·实验动物 | 第38页 |
| ·细胞株 | 第38页 |
| ·菌株 | 第38页 |
| ·引物 | 第38-39页 |
| ·shRNA序列 | 第39-41页 |
| ·质粒 | 第41页 |
| 三、实验方法 | 第41-52页 |
| ·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41-42页 |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2-43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3-44页 |
|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44页 |
| ·细胞培养 | 第44-45页 |
| ·细胞蛋白的提取 | 第45页 |
| ·细胞RNA的抽提 | 第45页 |
| ·小鼠基因型的鉴定 | 第45-46页 |
| ·小鼠伤口模型的构建 | 第46页 |
| ·组织蛋白的提取 | 第46-47页 |
| ·组织RNA的提取 | 第47页 |
| ·荧光定量PCR | 第47页 |
| ·慢病毒质粒的构建与包被 | 第47-48页 |
| ·细胞的转染和感染 | 第48-49页 |
| ·蛋白质免疫印迹 | 第49-50页 |
| ·细胞划痕伤口愈合实验 | 第50页 |
|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 | 第50-51页 |
|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51-52页 |
|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69页 |
| ·IL-17在角质形成细胞中诱导IL-36γ表达的分子机制 | 第52-54页 |
| ·IL-36γ在角质形成细胞中诱导REG3A表达的分子机制 | 第54-58页 |
| ·IL-36γ介导IL-17诱导REG3A | 第58页 |
| ·IL-17和IL-36γ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 | 第58-61页 |
| ·IL-17和IL-36γ在小鼠伤口中的作用 | 第61-63页 |
| ·sIL-36R在IL-17、IL-36γ诱导的REG3A中所起到的作用 | 第63-66页 |
| ·sIL-36R抑制IL-17、IL-36γ促进的伤口愈合 | 第66-69页 |
| 五、讨论 | 第69-72页 |
| 第三章 总结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 附录Ⅰ 缩略词表 | 第80-82页 |
| 硕士期间参与申请的专利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