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D-InSAR技术应用概述 | 第16-19页 |
·PS-InSAR、CR-InSAR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高分辨SAR卫星系统发展 | 第22-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9-32页 |
第二章 同震及震间InSAR关键技术原理与方法 | 第32-57页 |
·D-InSAR技术原理与相位组成 | 第32-34页 |
·D-InSAR技术的局限性 | 第34-35页 |
·CR、PS-InSAR原理及相位组成 | 第35-37页 |
·CR、PS-InSAR技术处理流程 | 第37-44页 |
·PS-InSAR残差相位解译 | 第44-45页 |
·基于LAMBDA相位解缠的CR/PS-InSAR联合解算方法 | 第45-48页 |
·CR/PS-InSAR联合构网解算方法 | 第48-51页 |
·基于Okada位错模型的同震滑动反演方法 | 第51-57页 |
第三章 2008、2009年柴达木盆地地震群D-InSAR分析及同震形变场反演 | 第57-74页 |
·大柴旦区域构造背景 | 第57-60页 |
·D-InSAR形变场分析 | 第60-61页 |
·断层滑动反演 | 第61-67页 |
·地震触发库伦应力分析 | 第67-71页 |
·震中定位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基于高分辨率SAR数据的CR-InSAR与PS-InSAR断裂带震间形变研究 | 第74-95页 |
·研究区概述 | 第74-76页 |
·海原断裂震间CR-InSAR形变分析 | 第76-83页 |
·海原断裂震间PS-InSAR形变分析 | 第83-86页 |
·海原断裂震间CR-InSAR和PS-InSAR研究结果对比分析 | 第86-87页 |
·天景山断裂震间PS-InSAR形变研究 | 第87-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五章 CR/PS-InSAR联合解算在西秦岭断裂缓慢变形研究中的应用 | 第95-105页 |
·西秦岭断裂概述 | 第95-96页 |
·研究区及数据概述 | 第96-97页 |
·西秦岭断裂震间CR/PS-InSAR联合解算处理 | 第97-100页 |
·形变结果分析 | 第100-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8页 |
·研究内容总结与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工作不足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