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阳山金矿带叠加成矿模式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前言 | 第10-30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及科学问题 | 第11-25页 |
| ·成矿地质环境及地球动力学 | 第13-14页 |
| ·控矿构造体系及其控矿作用 | 第14页 |
| ·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独特性 | 第14-17页 |
| ·岩浆作用及与金成矿关系 | 第17-20页 |
| ·成矿作用及成矿期成矿阶段 | 第20-24页 |
| ·矿床成因及类型 | 第24-25页 |
| ·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 ·资料数据综合性分析 | 第25页 |
| ·区域基础地质调查 | 第25-26页 |
| ·典型矿床对比研究 | 第26页 |
| ·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研究 | 第26页 |
| ·找矿预测研究 | 第26-27页 |
|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量 | 第27-30页 |
| ·论文结构 | 第27-29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29-30页 |
| 2 成矿地质背景 | 第30-45页 |
| ·区域构造格架 | 第30-32页 |
| ·区域沉积建造 | 第32-37页 |
| ·前寒武纪基底 | 第32页 |
| ·寒武-震旦系 | 第32-34页 |
| ·上古生界 | 第34-36页 |
| ·中生界 | 第36-37页 |
| ·区域岩浆岩建造 | 第37-39页 |
| ·加里东-华力西期 | 第37页 |
| ·印支期 | 第37-38页 |
| ·燕山期 | 第38-39页 |
| ·复合造山构造演化 | 第39-43页 |
| ·前寒武纪阶段 | 第39页 |
| ·早古生代阶段 | 第39-41页 |
| ·晚古生代-三叠纪阶段 | 第41-42页 |
| ·中-新生代陆内造山 | 第42-43页 |
| ·成矿构造动力体制 | 第43-45页 |
| ·碰撞造山作用 | 第43页 |
| ·弧形构造体系 | 第43-44页 |
| ·成矿动力学背景 | 第44-45页 |
| 3 典型金矿床地质 | 第45-83页 |
| ·赋矿围岩 | 第45-47页 |
| ·岩浆岩 | 第47-63页 |
| ·地质学和岩石学特征 | 第47-48页 |
|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48-58页 |
| ·花岗岩源区成分特征 | 第58-60页 |
| ·成岩构造环境 | 第60-61页 |
| ·岩石成因机制 | 第61-63页 |
| ·构造及其变形序列 | 第63-69页 |
| ·构造格架及基本特征 | 第63页 |
| ·断裂构造 | 第63-64页 |
| ·褶皱构造 | 第64-65页 |
| ·构造变形序列 | 第65-69页 |
| ·矿体地质特征 | 第69-83页 |
| ·矿化带特征 | 第69-71页 |
| ·矿体特征 | 第71-73页 |
| ·矿石特征 | 第73-75页 |
| ·成矿蚀变类型及分带 | 第75-80页 |
|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80-83页 |
| 4 成矿作用地球化学 | 第83-119页 |
| ·元素地球化学 | 第83-97页 |
| ·主量元素特征 | 第83-84页 |
| ·成矿元素特征 | 第84-90页 |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90-97页 |
|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97-107页 |
| ·硫同位素 | 第97-101页 |
| ·铅同位素 | 第101-104页 |
| ·锶钕同位素 | 第104-107页 |
|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第107-114页 |
|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109-111页 |
| ·盐度、密度及压力 | 第111-113页 |
| ·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3-114页 |
| ·成岩成矿年代学 | 第114-117页 |
| ·矿床成因探讨 | 第117-119页 |
| 5 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 第119-153页 |
| ·成矿控制作用分析 | 第119-146页 |
| ·沉积建造成矿控制作用 | 第119-126页 |
| ·岩浆作用与金成矿关系 | 第126-129页 |
| ·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 第129-146页 |
| ·成矿规律 | 第146-147页 |
| ·区域成矿规律 | 第146-147页 |
| ·矿区矿化富集规律 | 第147页 |
| ·成矿模式 | 第147-149页 |
| ·找矿方向探讨 | 第149-153页 |
| ·阳山金矿地质勘查现状及成矿前景分析 | 第149-151页 |
| ·下一步找矿方向 | 第151-153页 |
| 6 结论 | 第153-158页 |
| ·主要成果认识和创新点 | 第153-156页 |
| ·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 第156-158页 |
| 致谢 | 第158-1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0-171页 |
| 附录 | 第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