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流体萃取致密介质中原油的可行性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7页 |
| ·致密油资源现状 | 第9-10页 |
| ·发展致密油气面临的问题 | 第10-14页 |
| ·致密油藏的概述 | 第14-16页 |
| ·致密油开采方式 | 第16-17页 |
| ·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 | 第17-18页 |
| ·注气机理及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CO_2驱与CO_2萃取差异 | 第18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 | 第18-23页 |
| ·超临界流体 | 第18-19页 |
| ·超临界CO_2的物性 | 第19-20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的作用及原理 | 第20-21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的特点 | 第21-22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致密介质中原油的可行性 | 第23-2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4-25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第2章 超临界CO_2萃取模型的建立 | 第26-35页 |
| ·萃取过程描述 | 第26-28页 |
| ·常规流体萃取机理 | 第26页 |
| ·超临界流体缔合萃取机理 | 第26-27页 |
| ·超临界流体缔合历程 | 第27-28页 |
| ·萃取模型的提出及假设 | 第28页 |
| ·萃取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 ·流体滞流膜层内传质 | 第29页 |
| ·固态萃余物层内传质 | 第29页 |
| ·萃取界面上的缔合 | 第29-30页 |
| ·萃取模型的求解 | 第30-32页 |
| ·固态萃余物层内的浓度分布 | 第30页 |
| ·萃取速率方程 | 第30-31页 |
| ·萃取率与萃取时间的关系 | 第31-32页 |
| ·萃取模型验证实验 | 第32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萃取实验方法的建立 | 第35-41页 |
| ·致密岩心制作及饱和原油 | 第35-37页 |
| ·岩心制作实验材料 | 第35页 |
| ·岩心制作操作流程 | 第35-36页 |
| ·致密岩心饱和原油 | 第36-37页 |
| ·超临界萃取实验装置 | 第37-40页 |
| ·超临界萃取装置改进 | 第37-38页 |
| ·超临界萃取装置说明 | 第38-39页 |
| ·超临界萃取实验步骤说明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影响超临界CO_2萃取关键因素规律研究 | 第41-68页 |
| ·压力对萃取率影响规律 | 第41-45页 |
| ·实验内容 | 第41页 |
| ·实验步骤 | 第41-42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2-45页 |
| ·温度对萃取率影响规律 | 第45-50页 |
| ·实验内容 | 第45页 |
| ·实验步骤 | 第45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49页 |
| ·实验结果验证 | 第49-50页 |
| ·时间对萃取率影响规律 | 第50-59页 |
| ·浸泡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50-54页 |
| ·循环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54-58页 |
| ·浸泡时间和循环时间的萃取率对比 | 第58-59页 |
| ·同一岩心相同时间段的萃取率 | 第59-63页 |
| ·实验内容 | 第59页 |
| ·实验步骤 | 第59-60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0-63页 |
| ·萃取参数优化正交实验 | 第63-66页 |
| ·正交实验方案及模拟结果 | 第63-64页 |
|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 ·实验最优方案验证 | 第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5章 普通洗油溶剂效果 | 第68-75页 |
| ·试验方法 | 第68页 |
| ·时间对不同溶剂洗油效果的影响 | 第68-74页 |
| ·实验内容 | 第68页 |
| ·实验结果 | 第68-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建议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1页 |